目前分類:專題論壇 (8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品味詮釋

忘記是不是公司活動的場合,某回我在同一天裡經過信義ATT的餐廳跟東區,恰巧附近都有一群聚餐完的貴婦團(依她們身上行頭的價格來看),這兩群人給我的第一印象卻不大一樣。我得先說我不認識她們,所以講的完全只是第一眼印象,不代表事實。其中一團感覺像是兩三代富裕出身的人,妝髮衣造都剛剛好地舒適,自帶餘裕感,講話音量適中,口條端正,動作秀氣,身上無一處特別突出搶眼。另一團走路時擠在一起相互碰撞,語音不時高揚,不管髮型或衣服都很有存在感,整體色系或與身形未必適搭,但看得出來:她們有錢。以後出門大家可以觀察看看,以台北來說,不同區域的人形象的確不大一樣。

在講品味之前,也可以講講什麼是「俗」,還有俗跟雅是否是一高一低的問題,而我們是否只要選擇「高」的就是好的?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alance-gf5674e578_1280.jpg

減肥、美容、宗教、投資是常被當盤子的領域,看著認識的人被割而且當下提醒也聽不進去,我有時也挺感慨的。如果經常檢視自己的決策和多觀察,差不多可以知道凡事沒什麼捷徑,愈想長期持有的東西(健康、財富、美貌、良好關係、職涯),愈是只能把枯燥的基本工做好才有效。

幾個原則分享一下,如果有人正在接觸什麼新鮮有神效的方法,看能不能早點領會退坑。

1. 減肥:除非是有特定疾病(那就先看醫生治療),只要你身體機能正常,會胖就只有一個原因是熱量赤字、作息/飲食不正確。只有改成正確的飲食習慣並長長久久地持續下去,才能維持身材。近年來也陸續有出版關於情緒進食、糖類上癮的書籍。瞭解自己的飲食結構、錯誤原因並調整好,自然可以正常吃三餐瘦下來。正餐吃法可參考得舒飲食法,你不一定要很清楚食物熱量,只要按照正確原則吃就不會胖。(原則:原型食物、菜肉比例)

#所有叫你吃代餐的方法都請捨棄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分析幾個平台發現設計者的邏輯不一樣真的結果差很多,會賺的電商不是沒有道理的。如果你平常只是比價買東西,可能覺得電商都差不多,但其實裡面有很多巧思經過計算。

拿最大的momo來舉例,它算是相對知道使用者會想看什麼,版面分類、排版位置跟預測做得還不錯,看得出來在消費者行為上花很多精神去優化過。而且列表的資訊摘要會強調使用者比較在意的部分,不一定需要一個個點進細目去比較。

即使是小額消費者,免運門檻也不高,你很自然會去湊;高額消費者就是看折扣,他的折扣活動太多種,電腦又會自動幫你列比哪一種最省錢,算是為使用者省了不少事。而且比價表會提醒你現在下單賺到多少,這個折扣可能再10個小時就沒有了,猶豫到明天就只能買下面那個貴幾百塊的價格,有刺激購買的效果,這都是心理暗示的設計。至於還要自己一個一個去下載折扣券的平台我就不知道在想什麼了,大概就是沒參透吧🙄

電商總希望你在裡面逛久一點,但消費者總也希望想買的東西能用最短時間找到,這要怎麼平衡?就是既讓他能一眼看到,旁邊的導購推薦又要夠吸引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大數據用得夠不夠精準、能不能抓到消費者最在意的點是什麼、大膽刪除他們不一定要知道的(以免細節干擾閱讀)。

有些平台是把消費者可能想知道的所有東西都塞進去,又因為資訊過多做了太多分類。自以為很精細,反而讓消費者必須逐條檢視比較。雖然上站時間一樣長,但一邊是逛得很開心,另一邊是迷路,而且在單一產品處停留太久(要是UI也做得不夠好就更慘),最後就會反應在營業額的差異上。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我有說過,小時候比較有靈感。加上本人個性&感官都比較敏感,家裡又有個喜歡研究靈修的長輩,所以三不五時會被推去接觸各種奇妙身心靈療法。

不過,敏感跟心靈脆弱、交出主導權是兩碼子事。敏感可以更細緻地體驗這個世界,煩惱跟愉悅都可能加倍,但它跟是否需要宗教或崇拜某種權威的引導,完全無關。所以我討論心理,卻不說任何宗教的經典或教義。並不是我沒接觸過,而是我從來不把我的決定交給某個未知能量取決。

子曰敬鬼神而遠之,我接受它們可能存在,和一些對生命的解讀方式,但不想仰賴。

另一方面,個人也很反對「崇拜」。我認為若僅止於欣賞,那是美事,但崇拜到某種程度就容易交出主導權,由某個領袖或神靈來決定方向。對我來說,這是很反智的事。

我認同信仰有其存在意義。當你需要某些支持力量時,可以藉由信仰相信這個世界會幫助你,然後有信心去做你該做的,可是不要崇拜。因為最終選擇的人還是自己,我認為經由深刻思考後做出決定,是人類的權利也是義務,不應該放棄。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00509e.jpg

作品/Kaa-Annaku

本篇寫於二月雞排妹性騷擾事件之後,因為爭議大,先列出閱讀原則:

1. 覺得弱勢就不能檢討的人請不要看,我認為不論強勢/弱勢/加害者/受害者,自己的責任自己扛,可以改善的就改善,可以避免的就避免。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usiness-3560916_1280.jpg

成長就是不斷調整自己,嘗試、修剪殘枝的過程。尤其身為一名女性,我常覺得是雙重困難,是因為發展自己和社會對女性的印象在很多時候是有衝突的。比如,我有些女醫朋友不約而同講過類似的話,女性在醫療業裡經常被患者小看,我想她們沒有說的另一半是,也被男同事和上司小看,畢竟那是一個男性主導且非常重視年功序列的職業。所以剛執業的前十年她們通常有意識地在外表「裝老」讓患者易於接受,但在組織裡又要保持稚嫩的地位,不可僭越。

最近因為唯品風尚集團的整合宣傳,多了很多周品均的報導,我感覺現在的她確實走過「女性」與「實業家」之間的身分矛盾後,有了足夠的影響力與自由去實現一個能讓自己自在發揮的形象,這真的非常不容易。(但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展示了女性成功者必須看起來這麼完美,能幹、漂亮又能兼顧家庭)

女性經常被賦予必須比男性更有同理心的期待,同時伴隨「沒有決斷力」的印象。即使是想在職場上雷厲風行的女性,也會面臨被小看、不想受其指揮的阻抗。這時候女性通常能夠選擇的,一是丟棄女性這個身分,當個比男性更強勢(同時也不容出錯才有說服力)的人,或者刻意運用女性刻板印象讓他人服軟,給男性成就感或者讓他們感覺必須協助。

女性很容易背負著「不夠溫柔就讓人不舒服」且「必須讓人感覺舒服」的包袱。要達到「雖嚴厲但能服人」這一點,我始終覺得比男性有更多阻礙,不是「能講道理」就足夠。職場上的溝通很多時間也是花在做這種性別印象的平衡,而不是專注於任務上。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趕著還書這幾天晚上都在看書,字看多真的會覺得讀不下,還掉三本+續借一本以後,今晚只想放空看劇(我就廢)

昨天看到有人討論閱讀習慣要從小(3歲)培養起,滿滿階級意識的文章。本來想討論後來覺得算了,信者恆信。

我自己一直到大學才比較有看課外書(文字),小時候連金庸都沒看,只看漫畫。單純就是上學這件事讓人對看書沒胃口。放學光寫完作業都看不到卡通了,加上準備隔天考試哪還有時間/心情再看書?每天能看到電視半小時就是奢侈的幸福,現在想起來只有寫自修寫到想哭的回憶。

雖然比平均值看得多,我仍自認不是那麼能看字的人,即便我是國文老師、作者、編輯,從大一報告就是六千字起跳,每天都要看字,還是常常有讀不下去之感。

人的專注力只有20分鐘,閱讀本來就是違反本能的事。之所以開始閱讀,是因為大學以後讀的東西是「自己選的」(科系也是自己選的),我才不排斥看書。看自己選的書,才會真的吸收、覺得有趣,有趣以後才能繼續。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知道跟不知道的差別

人基本上是從自己的角度往外輻射的,比如,今天你發現一個人總是很熱烈想跟你攀談,什麼事都想跟你說,儘管你們關係(以你而言)似乎沒那麼好,你也會知道這個人就是很想要你也用一樣的熱度對他,是吧?交往中的話,有些人就會覺得「你怎麼那麼黏」。

「你怎麼那麼黏」是從自己的角度想的,因為「我」不需要這麼頻繁接觸,所以是「你黏」。一旦這麼想,而自己又想保有空間的話,多多少少會感覺負擔,愛意稍稍消退。這是「不知道」的時候。

但是如果「知道他為何需求比我高」,比如對方因為某些經歷特別沒安全感,或者他的「愛之語」需要大量對話跟肢體接觸,又或者自己是疏離型不想跟人太靠近,你就會知道這是他難以更改的需求、他愛情的表現方式(有些人重質不重量,有些人有量才有質),以及自己對親近有障礙。這就牽涉到根本上你是否願意滿足他的問題,而且滿足的方法能代換的空間可能有限。他要有A才能感到被愛,你就不能老是給他B,還跟他講道理B也很好你就拿B吧。

這是「知道」困擾的點(不知道的話,就只要考慮自己)。儘管知道會帶來新的困擾,但也因為知道,才能進一步設想:最好的狀況是兩人都對需求跟情緒有自覺,看是要分開(無法永遠滿足只好長痛不如短痛)還是找個彼此都能接受的做法(他也認知到自己需要調整),也好過一方有覺察一方沒有或雙方都沒有、無法協調的狀態。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ouple-1838940_1920.jpg

最近在咖啡廳巧遇前同事小慧,她跟我聊到剛結束一場曖昧。這大概是我所知她的第三次無疾而終的曖昧,每一次結束都像經歷失戀般,又要花去她好一段時間修復長期付出未果的遺憾跟自尊耗損。小慧27、8歲的時候意識到身邊姊妹大多從大學就有固定交往對象,差不多都要步入禮堂。想到別人已經修習戀愛學分10年,她卻始終因為忙碌、遇到不適合的人沒有談成。恐怕同樣的日子繼續下去不會改變,於是她開始登錄一些交友平台或請朋友介紹對象。但是要找到有感覺的對象似乎很難,不但久久才遇到一個動心的,從朋友當起也花不少時間,一來一往來到34歲。這個階段的她發現覺得不錯的人大多死會,或者有過幾段感情或婚姻經驗後,對方已不再輕易投入新戀情,所以她更難走到開花結果的一天。她擔心以這樣每次都花很長時間去跟一個人嘗試又不合的模式,恐怕只會愈來愈難找到伴侶。

我不想用單身人數或年齡的統計數字來嚇唬她,因為這幫助不了任何單身人士展開一段值得期待的關係。我們都不應該被恐懼驅策去追求愛情或人生伴侶,愛情的過程應該要是享受的,而不是基於無奈。恐懼也會讓目標設定一開始就錯誤,把自己草草出清。這世上有各式各樣需求各異的人,有人在意年紀也有人偏愛成熟者,有人對關係負責也有人只想玩樂,有人把婚姻當交換條件也有人比起契約更重視羈絆,重要的是如何有效找出「一個」需求相同、目標一致、個性處得來的人,其他數字與她關係不大。基數再多如果無法正確篩選,或看到的人太少沒得選,都會讓人一直跟不合適的對象蹉跎。在找對象之前,我希望她能先對擇偶這件事有些概念:

一,兩性在異性相處習性上有所差異

和男性朋友交換意見的過程中我注意到一件事,他們會擔心「hold不住」對象。細問其意,意思是會考量目標對象是否能專心只愛他、不會被更優秀的人追走。這往往與女生本身是否為交際花無絕對關聯,而是男性主觀上判定自己的個性、能力與女方的個性比對下,能否有足夠把握維持關係(而男性多半較想主導)。有時太優秀的女性會令部分男士卻步,但我們很少聽到女性會因為男性太優秀而不想交往。這反應了兩性一開始的顧慮不同,擇偶的策略也不太一樣。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ook-5280551_1920.jpg

最近讀到陳亭亘心理師對《故事裡的心理學》套書的感想,讓我聯想到幾件事。

前陣子看到許知遠的節目,印象中他有說過類似於「文本分析」的崇高性,我不確定他的意思是否這件事本身高於文本(他沒有多做解釋),但我可以認知到,的確對某些學院派來說,文本分析是崇高的事。這件事讓我感到憂心。

並不是我認為文本分析不重要,畢竟我也勉強算科班出身(學院訓練過程很大部分是文本分析),寫書評影評也參與創作和商業出版,這三者身分的轉換,有些立場上必然的矛盾。很幸運地因為學習心理學,比較能讓我覺知到在每個角色當下的狀態跟限制。

分析如果粗略分為技術跟內涵兩部分來說,「技術」或許是比較沒有爭議的。作者用了什麼技巧創作、如何安排鋪陳、設置對照、轉化,有些公式可以理解。儘管創作者在創作當下多半沒想那麼多,但很多技巧已是自動化的創作習慣。但是關於含義的部分,「閱讀文本」本身就是作品的「再詮釋」,詮釋角度取決於閱覽者的認知,它是必然失真的。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ueen-2941437_1280.jpg

昨天朋友聊到,女性在故事裡認同的是「被拯救」,所以需要王子。男性認同的是英雄角色,某種程度來說或許也需要一個柔弱的公主,因此兩性就達成某種堅不可破的默契互相扮演需要的角色。

細思一下女性為何需要被拯救?表示我們並沒有活在一個自在的狀態,這個不自在的狀態是社會框架帶來的,但我們卻期望藉由好伴侶/婚姻來拯救自己。而為了達成「被選擇」,首先要把自己塞進這個框架裡成為一名稱職的公主(美麗)、母親(照顧者-包含老公與小孩),然後呢?又一輩子想逃脫這種不自在。

如果想用令人感到束縛的框架來拯救自己,結果往往是從一個坑跳到另一個坑。可能相對舒適一點,比如經濟升級,但總的來說,符合框架這件事就是沒完沒了的坑。所以我們要思考的是,怎麼走完人生也找到伴侶(如果你想)但是不要一直處在想被拯救的狀態?那就是不要認同「互相拯救」的模式,因為想被拯救的同時就是在承認自己無力、自願被支配。人不會在無力的狀態下能擁有自由,自由是需要捍衛的。

成長很艱難,而且往往進一步退兩步。當你開始思考有沒有必要活成某種樣子的同時,就會產生很多跟社會期待拮抗的矛盾。想要一口氣推翻就會被現實碾壓到爬不起來,周圍的人不認同你、要求你回到某種模式。本來就懦弱孤單的人,怎麼承受?所以光是要「過自己這關」就很難了。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omance-1934204_1280.jpg

昨天看到一位外遇男性的自白(詳見這裡,小三角度在該貼文後也貼出),晚上跟朋友討論他碰到的另一個案例,邏輯跟這位很像,我也看過對方來信。按這兩位的文字判斷,都是高學歷、收入也不錯的族群,基本上邏輯表達能力沒什麼問題,也沒有經濟困難。

最近看的一齣劇〈善良魔女傳〉剛好也演到外遇,天性善良任勞任怨的女主角,原本擁有一個簡單幸福的小家庭。殊不知看似忠實的老公,從結婚前就跟自己同學外遇,至今十年。老公的角度是,他深愛老婆,但也無法割捨需要他的女人(除了小三之外,還因同情產生了小四)。

事情揭露之後,女主角勉強原諒,但過不久老公趁老婆不在把小三帶回家裡,餵食的畫面被老婆撞見。情急之下老公說了一句:「就是因為我們清白,我才敢帶她回家啊!她因為剛辦完喪事整個人都憔悴了,作為朋友我得照顧一下,妳不是很善良嗎?應該可以理解我吧!」把夫人的底線踩在腳下。你可以說他很誠實,沒說謊,但也傷人。

年輕的時候,我有兩個誤區: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ouple-731890_1280.jpg

前幾天朋友提到現在年輕人的感情比較多元性,這兩天在某粉絲頁看了幾篇讀者來信,暫時有點感想是我覺得在擁抱多元性之前可以想想的。

愛情是一種很私密也自私的感情,你不會毫無理由地給一個人無條件的愛。當人愈是以為那是一段真愛,愈以付出來證明它時,通常也會產生更多的執著心。大部分人很難理性地止損,而且到底是該止損還是該相信繼續努力會好轉,觸礁當下多半也不易判讀。

感情某層面上是一個資源分配的問題,你分配你的時間心力出去換取幸福快樂,相對地能否得到充足的反餽(也就是對方的心力資源),決定一段關係的滿意度。這是通常人們為何多半要求一對一的關係,除了本能上追求穩定和安全感,還有因為對方的心力跟愛都是有限資源的緣故。

即使是開放式關係,一開始說不介意的人,前提通常也是「不影響原始關係」。但時間一久,其中某一方還是有可能發現「我雖然不介意另一半有其他伴侶,但我需要他的時候如果他在別人那邊,我不能摳回來」對他來說也是種資源被瓜分。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ather-2212101_1280.jpg

每當要談論兩性關係或成長方面的主題,因為必然考量社會期待、性別刻板印象、性別分工等因素,很容易造成一種看似對立或指責某一方的現象。然而人性與需求是不分性別的,為了論述方便,有時難免以性別取向較多的一方作為代表指涉某些現象,希望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諒解並把重點放在能夠從中獲益的部分。今天我們來談談社會化與獨立的過程中,兩性在進入家庭上的準備有哪些值得注意之處。

在我聽姊妹陳述感情近況時,意識到一件應該很多女性(尤其是戀愛經驗很低的)會忽略的事。就是隨著年齡增長,即便一直單身,人也應該是要成長的,但是對於何謂「成長」我們很少有機會系統性地耙梳和學習,而是經由瑣碎的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難逐漸養成。反之,如果在生活上一直有人可以依賴,或者不去用心留意的話,某些照顧自己與他人的能力就不會被養成。

成為大人是需要環境刺激跟自覺改變的結果。女性在出社會後學習「獨立」這回事,不單是指經濟上的,還包括生活能力與心態上的負責。成年後的女性出於對美的追求,通常會因為經濟能力提升,自住後開始改變學生時代的生活習慣:妝點居住環境,買比較有質感或風格統一的用品取悅自己,東西一多便必須學習收納整理,單品變貴就得學會清潔保養的技巧。也會為了健康、保養或省錢簡單煮食。東西壞掉就設法修理或尋求幫忙,平日規劃購物清單或旅遊行程,於是逐漸學會計劃與支援的技能。

在這個過程,女性通常享有一至數個資源共享的支持系統,也就是姊妹淘之間的交流網。交流網平日的分享包山包海,從購物資源到身心靈成長。只要慎選往來對象,即便單身也可以從中取得各方面資訊和感情經驗,截長補短並快速得到適應社會生活所需的知識甚至實質上的幫助。日劇《東京白日夢女》就描繪了類似情節,三位熟齡女子平日各有工作及生活要忙,一旦其中一位遇到困難,發出求救簡訊,三人便會相約居酒屋商量。對比今日社群科技發達,這種SOS功能更是不限時間地點,隨時可以開啟小組會議。不知不覺地,在女性獨立的路途上,同時也就養成進入家庭的生活技能。也因為社交緊密,人情世故、禮尚往來的技巧也是多少必須配合的部分。這是何以整體來說,一個家庭裡處理生活細節和人際關係等事務,通常比較上手的會是妻子而非丈夫。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egs-407196_1280.jpg

藝雯是我第一份工作時帶過的實習生,國立大學傳播相關科系畢業,頭腦靈活反應快。前陣子終於有機會和好久沒聯絡的她碰面,除了聊彼此的近況,當然也聊了不少感情事。她告訴我,自從出社會以後,大部分時間都單身,前兩年好不容易跟一位工作上認識的對象交往,最後男生變心加上有債務問題,只好以分手收場,然後一直單身至今已過35。

我問她難道不想再談戀愛嗎?她無奈表示:「也不是不想,但生活圈沒太多變化,不曉得該去哪認識人;就算偶爾認識新的人,也很難有心動的感覺,對方通常也不積極,最終不了了之。當然我也嘗試參加過聯誼活動,但我不是很喜歡一群人海選的場合,那種被標價的感覺不是太好。」

「20歲的時候,我沒想過35歲還單身。」前美少女露出一點寂寞的神色。於是,我腦中浮現一個想法:問題或許並不真的在於「無法認識新人」,而是沒有辦法走到起心動念的那一步。

就我觀察,感到對象難尋通常可以歸納出幾個主要原因: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lone-2666433_1280.jpg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呢?能夠流暢地表達自己意見,社交表現可圈可點,初相識會覺得是個極具親和力,能敏感抓住話題點、愉快聊天的對象,朋友不在少數。往來一段時間以後你會發現,他們不太想碰觸私領域或談論太多感受類議題,雖然可以愉快交談,但似乎就到此為止,彼此之間始終會有一段禮貌的距離。他們都很討人喜歡,但是想要親近他們的人最後多半鎩羽而歸。

幾位朋友曾跟我提過一個共同困擾,就是他們很容易受到別人的情緒影響。即便只是朋友之間互相傾訴或抱怨的行為,對他們來說卻異常負荷。更別說當對方的情緒指向他們時,小威告訴我那幾乎令他整個人僵滯、窒息,他不曉得怎麼辦,只能逃了。所以每當他跟伴侶發生爭執,他不但無法接住對方、哄她,反而會不自覺做出例如責備、否定、冷處理的反應,讓伴侶更加失望。本來以為這樣開朗受歡迎的朋友們,談起戀愛應該也是順風順水,沒想到感情路卻異常煎熬。對他們來說找對象從來不是問題,維持才是,以致我有一半以上這樣的朋友年到40寧可選擇單身。

在我認識這個困擾之前,所能想像被別人情緒影響的狀態,多半是對方的焦慮透過言行干擾到周圍人,比如一直躁動地繞來繞去、對旁人講話語氣不耐。職場上有這樣的同事或上司,辦公氣氛容易緊繃。倘若對方單純只是帶有情緒地描述事情,而不是將情緒指向我,對我就沒有影響。顯然這些朋友很難做到這一點。細究原因,在於他們內心缺乏明確的情緒界線。

有意思的是,這些情緒界線模糊的朋友們通常都是滿「做自己」的人。在他們跟我陳述這個問題前,我一直以為像他們那樣相對不在意他人評價又具有良好社交技能的人,應該沒太多交際問題才對。反而是如我一類的多數人,經常困擾於「在意別人的感受」,必須花很多精神留意怎麼說話處事才不會冒犯到人。不過雖然會想避免冒犯,我的情緒界線卻很清楚,幾乎不會因為「別人的事」影響心情,反而能夠接受傾訴、不太有負擔。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上做了個惡夢,大致上是我到外地遊玩碰到小偷,報警處理以後,反而因為個資給了警察開始被跟蹤騷擾。夢裡的我苦惱於不知是否該再為「被警察跟蹤騷擾」一事向警察求助。

醒來以後想到另一件事。以前我並不是很認同有些書上建議的,碰到逃避型人最好遠離的策略。我總會想,這些人也需要跟人連結,而且沒有人應該被視為「沒救的」。

後來我明白到這是有條件的,第一,沒有人真的要被(別人)拯救,除非他自己覺得需要,而且認知到必須靠自己,別人只是輔助;第二,沒有人有能力完全拯救另一個人,就算把自己全然奉獻也不可能,何況無論如何也不能把自己丟失。

逃避型人基本上活在自己星球最安全,如果你跟他交往一心想把他拉到你所認為的「正常」的世界,那這段感情裡,彼此都會是對方世界裡的「壞人」。

對你而言,他的無所作為、自私幼稚、忽冷忽熱夠讓你對許多細節失望;對他而言,你的要求更多的是無理取鬧,是逼他離開舒適圈做他不想做的事去「討好」你,遲早因為這種負擔感熱情消退。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oman-2.png

最近陸續有幾位朋友與我聊到自己和身邊朋友走不出失戀或不健康的情感關係,明知道自己在這段關係裡非常委屈、得不到信賴或疼愛,甚至只剩利用,卻無法輕易斷念離開。其中一位的經歷如此:欣禹(化名)就學期間交了一位家世學歷都好的男友。本來沒跟對方家庭接觸還算順利,但當男方畢業仕途大展之後,對方家長卻直接指明女方配不上自己兒子,要求兩人分手。最後不堪家長刁難,而且男方似乎也覺得自己值得條件更好的女友,這段姻緣自然也走不下去。分手後,女方卻無法狠心封鎖前男友,三不五時還會注意對方動態,而男方在交了新女友之後,偶爾空虛寂寞還會傳曖昧簡訊給前女友表示思念。

另一位朋友喬喬在被心儀多年的男性拒絕後,心知肚明對方對自己沒意思,而且在曖昧期也發現許多兩人不適合的地方,卻始終無法乾脆斷聯。喬喬自己也很困惑地說:「我已經找不到任何堅持下去的理由了,以前欣賞他的優點現在看來是我錯估,甚至還有很多問題,但我就是不明白為何我還無法從這件事走出來,明知沒有可能了,我不知道我還在期待什麼。」

比例上來說,似乎女性相較於男性需要花更多時間整理失去的緣分,也容易陷在低潮裡更久。當然原因很多,例如對於關係破滅,如果當事人將其定義為「失敗」而不是「緣盡」的話,女性就比較傾向將失敗內歸因於自己,覺得是自己哪裡做不好或不值得,才會「被捨棄」;男性則相對比較能夠外歸因,是因為對方價值觀不好、看不見我的長處,或者自己條件不夠出色,而不必然跟自尊綁在一起。再加上男性處理情緒的方式較傾向壓抑、疏離、轉移注意,所以可以更快從情緒離開,用增加工作成就感之類的方式療癒,女性則會一再反芻。

我更好奇的是,為何有些人長時間無法放棄錯誤的期待呢?有幾種常見思維占據了這些人的腦海,像是「只要對方還會找我、會說想我,那就還是有點喜歡我,我是有機會的吧?」然後只要對方沒有恩斷義絕,就算用不對等、不在乎的態度對待,甚至有新伴侶了,還是有人會選擇繼續忍耐,無法接受對方真的不愛自己的現實。這可能源於不甘心過去的付出,也可能是難以接受自己的努力「失敗」,或者害怕回到孤獨的狀態,而我認為有一個更為核心的想法是:不想讓心底蠢蠢欲動的「我不值得被愛」的念頭冒上來。這種恐懼讓一個人願意對對方的棄如敝屣視而不見,因為看見就太痛了,沒有人真心能接受自己是沒有價值的存在。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ce-1942690_1280.jpg

雖然影片很少人會願意點開,但這支十分鐘的片子很希望多點人看看。以下是我的補充。

「戀母情結」的定義經常被錯估,它不僅指依戀母親的狀況,同時也可能表現為對母親敬愛但又想逃離的情形。尤其是父親缺席,母代父職時。這裡的父親缺席並不是父親不在的意思,而是父親沒有正常發揮成年男性對小孩該有的影響力與引導功能。母親通常會必須擔負起更多的管教義務,變得碎唸與控制。人先天會想脫離控制,但一個沒有被指導心態上如何獨立的孩子,就會始終在想脫離的本性和依賴間拉扯。

#父親是面對世界的窗口,母親是人際情感面的初體驗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講講彈性跟行動力,這幾乎是我判斷一個人在未來十年、二十年是否足以期待的關鍵(這個期待包含跟他當朋友會不會對自己成長也有幫助)。

早上我點到一個Gary Vaynerchuk的影片,他是知名白手起家的創投/創業者,偶爾在接受觀眾call in或演講途中遇到迷惘的年輕人,會邀請對方到他的辦公室聊聊。很多是有著一點想法,但不知該怎麼開始也沒有錢的人。

那則影片來到辦公室的是一位大約20多歲的年輕黑人,他說他希望可以組個樂團,帶著樂團做些項目,一邊傳播音樂的美好,一邊做點改變社會的事。Gary聽完第一句話說:「不管你想做什麼,首先不要裝B」。很多人會描繪美好願景,當下卻一步也跨不出去。因為那個願景跟自己所能做到的太遙遠。

Gary接著問:「你到這裡來,原本預期是什麼?」對方說,希望可以從這邊得到自己不曉得的技術,跟Gary打好關係(以便以後可以隨時請教或討點好處)。Gary說:「我當然可以給你錢,但你要用什麼容器來裝?我們會投資一個項目,卻不會投資一個人。」

他的意思是,如果你不把想法化為行動,讓人看到一個成形的項目(可能性),別人就沒有理由對你投入任何資源。所以他建議這位仁兄的是,與其把自己講得很厲害、希望別人來認可,不如先拿著相機去街上開始做一個項目(行動)。去跟人互動就可以擦出火花,然後放到網路上,使它(行動)成為別人可以投資的容器。(沒有錢的問題或可解決)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