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跟不知道的差別

人基本上是從自己的角度往外輻射的,比如,今天你發現一個人總是很熱烈想跟你攀談,什麼事都想跟你說,儘管你們關係(以你而言)似乎沒那麼好,你也會知道這個人就是很想要你也用一樣的熱度對他,是吧?交往中的話,有些人就會覺得「你怎麼那麼黏」。

「你怎麼那麼黏」是從自己的角度想的,因為「我」不需要這麼頻繁接觸,所以是「你黏」。一旦這麼想,而自己又想保有空間的話,多多少少會感覺負擔,愛意稍稍消退。這是「不知道」的時候。

但是如果「知道他為何需求比我高」,比如對方因為某些經歷特別沒安全感,或者他的「愛之語」需要大量對話跟肢體接觸,又或者自己是疏離型不想跟人太靠近,你就會知道這是他難以更改的需求、他愛情的表現方式(有些人重質不重量,有些人有量才有質),以及自己對親近有障礙。這就牽涉到根本上你是否願意滿足他的問題,而且滿足的方法能代換的空間可能有限。他要有A才能感到被愛,你就不能老是給他B,還跟他講道理B也很好你就拿B吧。

這是「知道」困擾的點(不知道的話,就只要考慮自己)。儘管知道會帶來新的困擾,但也因為知道,才能進一步設想:最好的狀況是兩人都對需求跟情緒有自覺,看是要分開(無法永遠滿足只好長痛不如短痛)還是找個彼此都能接受的做法(他也認知到自己需要調整),也好過一方有覺察一方沒有或雙方都沒有、無法協調的狀態。

 

有自覺地減低傷害

我很強調人要對自己的狀況有自覺,是因為我們通常不會對自己的行為多做說明,而人跟人之間有時候能走在一起或在某個點分開,也不過只是因為彼此不瞭解,卻把一時的不瞭解視為「不適合」。可是人其實是可以有彈性的(在資訊夠透明的情況下)。

舉個例,我是焦慮逃避綜合型,做測驗的話,佔比差不多一半一半,有時焦慮高一點。我基本上盡量不把焦慮拿來煩人(或者設定討拍的時間),因為我清楚自己在焦慮,也明白別人耐心有限。而疏離的部分,會展現在不想揭露太多感性這一塊。這是一種行為模式,一般相處上造成困擾的時候不多,頂多讓人覺得我這個人有點冷,但可以用其他關懷來補血一下。至少,關心別人的時間點是我自己可以決定的。

但是如果頻繁接觸,人我之間會顯露出差異。對於比我熱情/焦慮型的人來說,我的回應有時會顯得「掃興」。當我意識到對方一次兩次試著跟我聊感受的時候,會主動告知「對於感性的議題我無法給予太好的反應,這是我個性使然,但不表示我不想聽你說,而且我也可以同理」。有概念的朋友就會知道我的反應不是不想理他,只是這個部分有關卡,而不會往壞處想。若是自信心不足的人在不清楚的情況下可能就會自貶或覺得自討沒趣,以後就不敢說了。(不是個討拍的好對象,但對於在意的人我會換種方式陪伴)

每個人多多少少有些自己的毛病。也許跟人協調是件麻煩事,多數人只想跟志同道合的人往來。但相信我,所有長久、深入、能夠互相支持的關係都需要一定程度的認識與體諒,也必然經過爭執。未經爭執的關係多半只能停留在「玩伴」階段,自以為很合得來,一有事就告吹的很多。如果互相都有自覺一點,認識眼前這個人的障礙,就能延展容錯空間(除非是人品問題),也能選擇相對有效的關懷方式(以他想要的方式給他),對關係取捨絕對比較有益。

 

人以為的能溝通很多時候是不能

如果去問100個人「你是不是能溝通的人?」100個都會說是,誰會認為自己不能溝通呢?但事實上真正能溝通的人沒那麼多,這是為什麼呢?主要還是能不能換位思考的問題。

有些人的「能溝通」是「你要拿出證據說服我」,可是事實上「從他的角度」來說,其他理由都不是理由。他以為「有道理我就可以聽」,實則跟他不一樣的都不是道理。人其實很難放手讓自己認為的「正確」跟其他可能並存,尤其是二選一的時候,通常會淪為對錯/輸贏之爭。後天教育往往讓人傾向期待凡事有個唯一正解或「最好的」選項。你身邊一定也有這種人吧?

舉個我聽過的日常小爭執。比如洗衣服時,地墊跟一般衣物能不能同時脫水?應該很多人覺得放一起很髒,不行。但也有人覺得「脫水時的離心力把水分甩出去,水根本不會在滾筒裡混來混去,而且已洗過所以沒關係」,這是另一派的想法。兩方永遠無法取得共識,只要B抓著「根本不會混在一起」的信念,A的「這樣很髒」就不可能說服他。像這類日常雜務,也不可能每次都拿來做實驗證明誰才是對的。

有彈性的人是「如果我不在乎的事對對方來說很不能接受,那我配合就好」,但對於自我中心的人卻是「既然你無法說服我,我幹嘛理你?」(OS:憑什麼我要聽你的)

你是凡事要別人來說服你,並且覺得自己很願意溝通的人嗎?可能需要重新認知一下自己。贏了道理卻沒人能跟你相處,最後輸的還是自己。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珮姬 的頭像
    珮姬

    玩物尚志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