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咖啡廳巧遇前同事小慧,她跟我聊到剛結束一場曖昧。這大概是我所知她的第三次無疾而終的曖昧,每一次結束都像經歷失戀般,又要花去她好一段時間修復長期付出未果的遺憾跟自尊耗損。小慧27、8歲的時候意識到身邊姊妹大多從大學就有固定交往對象,差不多都要步入禮堂。想到別人已經修習戀愛學分10年,她卻始終因為忙碌、遇到不適合的人沒有談成。恐怕同樣的日子繼續下去不會改變,於是她開始登錄一些交友平台或請朋友介紹對象。但是要找到有感覺的對象似乎很難,不但久久才遇到一個動心的,從朋友當起也花不少時間,一來一往來到34歲。這個階段的她發現覺得不錯的人大多死會,或者有過幾段感情或婚姻經驗後,對方已不再輕易投入新戀情,所以她更難走到開花結果的一天。她擔心以這樣每次都花很長時間去跟一個人嘗試又不合的模式,恐怕只會愈來愈難找到伴侶。
我不想用單身人數或年齡的統計數字來嚇唬她,因為這幫助不了任何單身人士展開一段值得期待的關係。我們都不應該被恐懼驅策去追求愛情或人生伴侶,愛情的過程應該要是享受的,而不是基於無奈。恐懼也會讓目標設定一開始就錯誤,把自己草草出清。這世上有各式各樣需求各異的人,有人在意年紀也有人偏愛成熟者,有人對關係負責也有人只想玩樂,有人把婚姻當交換條件也有人比起契約更重視羈絆,重要的是如何有效找出「一個」需求相同、目標一致、個性處得來的人,其他數字與她關係不大。基數再多如果無法正確篩選,或看到的人太少沒得選,都會讓人一直跟不合適的對象蹉跎。在找對象之前,我希望她能先對擇偶這件事有些概念:
一,兩性在異性相處習性上有所差異
和男性朋友交換意見的過程中我注意到一件事,他們會擔心「hold不住」對象。細問其意,意思是會考量目標對象是否能專心只愛他、不會被更優秀的人追走。這往往與女生本身是否為交際花無絕對關聯,而是男性主觀上判定自己的個性、能力與女方的個性比對下,能否有足夠把握維持關係(而男性多半較想主導)。有時太優秀的女性會令部分男士卻步,但我們很少聽到女性會因為男性太優秀而不想交往。這反應了兩性一開始的顧慮不同,擇偶的策略也不太一樣。
如果去觀察,當多女喜歡一男時,男性往往不容易馬上做出抉擇。他們傾向跟每位女生維持關係一段時間,各方觀察比較,甚至與複數對象試著調調情,享受這樣的過程後,再進入穩定關係。而女性比較偏好一次跟少數人往來,多男追求一女時,許多女性會想要趕快比較出一個最好的/最有感的進入關係深耕,然後就不太想再理會外頭的花花世界。女性習慣投入、男性習慣多看當然不是一定,相反的情況也有,只是比例上來說有這樣的傾向。這也說明為何很多男性在認真找對象時,會同時嘗試跟許多異性接觸,而女性比較偏愛一次跟一個對象建立關係,這個不行再找下一個試。相較之下,女性在擇偶期能接觸的異性較少、所費時間較長,慢慢找是不太理想的模式。我不鼓勵跟多人「曖昧」,但交朋友不應設限太多。
二,人是習慣性的動物
如果有稍微瞭解過親密關係理論,它提出了一個核心關鍵是:人往往會從童年熟悉的人際互動模式延伸到戀愛關係。一位在充滿愛的環境長大的孩子,會因為清楚愛與被愛的樣貌、懂得關係中的尊重與界線,而在成年後的人際關係裡,也傾向與能夠提供對等互動的對象往來。相反地,親子關係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雖然心裡會想著長大後要建立一個美滿的家庭,卻沒有清晰的樣本跟情緒界線作為依據(這樣的家庭,情緒界線通常是模糊的),經常會找到類似父母行使暴力或缺乏溝通的對象,因為跟這樣的人往來最習慣。
要打破這個限制的方法之一,就是得試著增加自己對「關係模式」的認知。也就是你得看過更多型態的人,才能夠比較出誰是真正對你有益的,而不會將熟悉感誤以為是心動,落入過去的迴圈不自知。
等待會讓選擇非常有限,幸福是需要比較的
如果我們大部分時間是在等待某個人來敲門,就會增加自己無法掌控的風險。比如會被吸引來的人可能都是同一類:溫吞不敢拒絕的人容易吸引強勢的對象,責任感重的人容易碰到重度依賴者,而你欣賞的類型偏偏就不過來。最後迫於時間壓力或寂寞,只能在大部分的同類裡挑選一個相對好的,然後安慰自己接受「沒有人是完美的」,委身一段始終不是很滿意的關係。有沒有可能,這群人本來就不是適合你的人呢?
再者,優質的異性往往也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樣的關係、具有行動力與決斷力,他們很早就會主動且開放地與許多人往來,並且很快找到適合進一步相處的對象。在你等待他發現你並靠過來之際,已經有其他更主動建立關係的人和他們往來了,極有可能在你展現自己之前就此錯失機會。即便你不需要跟受歡迎的人物交往,由自己主動過濾往來對象也肯定比較有機會找到符合需求的人選,好對象往往不是憑空出現的。
只要稍微調整一下生活方式
我瞭解小慧的困難,這也是非常多女性朋友的困難。明明一次只能對一兩個人花心思,也不是外向熱衷交際者,一想到要密集地與陌生異性往來就頭疼,恨不得縮回自己的世界。可是又很渴望一段深度連結的關係,該怎麼辦呢?
會有這個壓力的錯誤前提之一是,經驗不多的女性往往把「認識異性」這件事看得太嚴重。如果妳用「找對象」的眼光看待每個接觸到的單身異性,會以為自己得趕快拿著「終生伴侶」的條件清單去比對眼前這個陌生人。打從一開始就謹小慎微地檢視對方、放大瑕疵,一點跡象就自己嚇自己,還沒真正認識就覺得不可能,關係也容易緊繃、有壓力。我們不妨想想什麼樣的對象不會讓我們感到壓力?是不是那些日常生活會遇到的人?比如早餐店店員、隔壁組的同事、住在樓下的鄰居,那些你不會沒事把他們想成未來家人的人對吧?
認識異性也是一樣的,讓他們出沒在你的生活中,把跟他們互動當成生活的一部分就不會感到勉強。不需要改變個性,只需要正確的觀念和修改一些生活習慣,讓自己能在自在的狀態下與更多人產生互動、製造潛在機會,也無須感到對對方有情感回應的重責。你不必馬上投入,因為他們就是你「生活上會遇到的人」而已,只是有機會也可能進一步發展罷了(或者他們也可能為你介紹合適對象)。
然而,畢竟主要目標還是找對象,再怎麼自然認識,也還是要規劃一個有效率的模式會比較快達成目的。因此每天兩點一線地生活是無益的,建議在工作以外增加一些興趣活動,比如參加創意市集、座談會、表演、上課、運動,讓自己出沒在有人的地方。不是要「試著去做」,而是把「認識人」這件事認真地排進行事曆裡進行,改變生活型態的同時也協助自己成為一個內容有趣的人。
讓人生圓滿的主體是自己
態度開放地增加認識陌生人的機率之後,請享受交朋友的過程,讓那些初步印象還不錯的人有機會豐富你的生活,進一步交遊。這個過程很重要的前提是「快樂」,還有讓自己有練習兩性相處實務的充足機會,之後碰到理想對象時才不至於手足無措,不知如何表達自己。人際關係的技巧與敏感度是需要從小小挫折中磨練的,結交日常朋友時的容錯空間也比追求交往對象時來得大,為了促成重要關係,所有的失敗經驗都是養分。
另一方面,在喜歡的活動中認識新朋友,你們的連結也會更正向。當你開始覺得可以進一步考慮是否發展更深入的友情時,列出你認為長期關係必須/絕對不要的條件,以此作為依據觀察。若對方抵觸到絕對不要的條件,且判斷無法改善,請果斷放棄,不要輕易鬆動你的底線。大量的前人經驗告訴我們,不適合的關係拖久了結果往往不如意,你不需要白費工夫,其他還有很多值得你認識的人。每多給自己省下寶貴的一天,將來幸福的日子就多一天。
無論如何,人生伴侶的存在都是為了讓你更幸福,而不是製造麻煩。所以多多認識關係的可能性、接受多元文化、保持彈性、瞭解世上還有各種類型的人,你才有足夠的認知去想像屬於自己的幸福模樣,而不是只能接受唯一知道的那種。衝動或草率地進入關係會讓人錯失良多,事先做好準備工作、設立底線,用開放的心態去面對世界、主動建立關係、清醒地判斷,一定能讓你找到合適的那一位,在找到前也會連帶收穫很多良緣朋友。
媒體刊登/關鍵評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