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講講彈性跟行動力,這幾乎是我判斷一個人在未來十年、二十年是否足以期待的關鍵(這個期待包含跟他當朋友會不會對自己成長也有幫助)。
早上我點到一個Gary Vaynerchuk的影片,他是知名白手起家的創投/創業者,偶爾在接受觀眾call in或演講途中遇到迷惘的年輕人,會邀請對方到他的辦公室聊聊。很多是有著一點想法,但不知該怎麼開始也沒有錢的人。
那則影片來到辦公室的是一位大約20多歲的年輕黑人,他說他希望可以組個樂團,帶著樂團做些項目,一邊傳播音樂的美好,一邊做點改變社會的事。Gary聽完第一句話說:「不管你想做什麼,首先不要裝B」。很多人會描繪美好願景,當下卻一步也跨不出去。因為那個願景跟自己所能做到的太遙遠。
Gary接著問:「你到這裡來,原本預期是什麼?」對方說,希望可以從這邊得到自己不曉得的技術,跟Gary打好關係(以便以後可以隨時請教或討點好處)。Gary說:「我當然可以給你錢,但你要用什麼容器來裝?我們會投資一個項目,卻不會投資一個人。」
他的意思是,如果你不把想法化為行動,讓人看到一個成形的項目(可能性),別人就沒有理由對你投入任何資源。所以他建議這位仁兄的是,與其把自己講得很厲害、希望別人來認可,不如先拿著相機去街上開始做一個項目(行動)。去跟人互動就可以擦出火花,然後放到網路上,使它(行動)成為別人可以投資的容器。(沒有錢的問題或可解決)
不管是投資還是感情(友情、愛情),我認為是一樣的。感情也是一種拿我們有限的時間來投資的項目。有些人管理感情的方式就像應付老闆,只做著少少可以交差了事的事情交代,他們或許可以有很多朋友,但因為每一位都投入一點點,很難有知己。有些人孤注一擲,壓錯人也很可能慘賠。
當然,以上是以一個投資人的身分來說,畢竟會比較利益取向。在人際關係上,我們不必如此現實。但我想說的是,一個人是否讓我另眼看待的關鍵經常是:他是如何對待自己的想法的?
有些人本身就很有資質,聰明有才幹,溝通能力很好,如果想做什麼很容易就能事半功倍。可是你看著他三年、五年以後,會發現他其實沒什麼改變。中間或許做了一些項目看似有在努力,但整體上來說,他並沒有離主要想達成的目標更靠近一點。即使是因為那些細項沒有立即成效而被放棄,也沒有再修正做法持續(可能有想法,但沒落實)。那之後他再怎麼規劃願景,我多半也是聽聽就算了。
即知即行有時會被列為衝動,也可能因為思慮不周付出代價,但願意即知即行的人,多半會在行動與失敗中學會等待和進一步籌劃,然後每次收穫一點什麼,最後走出一條路來。可是一直在規劃、少少行動的人不是,他們期待一個可以一舉成功的機運和完美的企畫,或者更多時候他們其實是害怕失敗時別人所給予的評價,最後往往無所成就。
所以我一直也覺得,那些不敢表態/告白,只因為怕失敗很丟臉、挫折的人,大概只能跟沒人競爭的對象比較有機會進一步。不是沒人競爭的對象價值就比較低的意思,只是最想要的很可能沒機會得到。
再來是彈性。彈性這種事通常跟家庭教育或個人探索能力有關,跟家世背景無關。反而很多時候家世好的家庭,觀念是相對保守的。如果本身沒有遺產可以繼承享福一輩子,要靠自己拼搏的話,彈性會是增加可能性的重要條件。
很多人年紀愈大反而愈因為經驗的關係而變得沒有彈性,對事情都有一定看法,也不相信改變的可能。因為看過太多嘗試失敗的經驗。但彈性思維就好像以前聽過的一個關於做實驗的說法:如果你做100次失敗了,學到的不是這件事無法成功,而是100種不能成功的方法,或許第101次就會成功了(當然我也不鼓勵無限投入下去就是了,凡事都要有停損點)
我現在聽到跟自己差異甚大的想法時,第一時間不是去否定他的可能(即便當下心中冒出「你在說什麼鬼」的想法)。而是會試著請對方解釋,放在心裡一段時間,盡可能理解以後再來判斷到底是在胡說八道,還是單純是這種想法不適用於我,或只是我沒想過。即使不適用於我,至少我也會得到一個理解是有人會這樣想。
彈性也包括修正自己的意願。每個人都是從自己的角度來建構世界的,但認知自己與(真實)世界的差異也是一件重要的事。這是我認為一個人有沒有成長可能性的重點之一。
#其實還應該加上一個好奇心
#有時間再來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