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影片很少人會願意點開,但這支十分鐘的片子很希望多點人看看。以下是我的補充。
「戀母情結」的定義經常被錯估,它不僅指依戀母親的狀況,同時也可能表現為對母親敬愛但又想逃離的情形。尤其是父親缺席,母代父職時。這裡的父親缺席並不是父親不在的意思,而是父親沒有正常發揮成年男性對小孩該有的影響力與引導功能。母親通常會必須擔負起更多的管教義務,變得碎唸與控制。人先天會想脫離控制,但一個沒有被指導心態上如何獨立的孩子,就會始終在想脫離的本性和依賴間拉扯。
#父親是面對世界的窗口,母親是人際情感面的初體驗
#所以我說生孩子要先看老公適不適合啊
巨嬰不分男女,但社會對於男性形象的期待,會讓男巨嬰更容易感到挫折、退縮*,加上男性普遍較不具備情感支持網絡、對情緒經常採取疏離策略,更會阻擋內在轉大人或被撫慰的機會。有些人就會發展出淺薄的情感關係,並且不斷追求被(女性)滿足的可能。
*這裡是指內在情感狀態,未必會外顯。一位男性如果同時有封閉+自戀的傾向,外顯行為仍會有正常甚至熱絡的社交,只是會流於表面,通常很難再深入其內心。
這類男性的戀愛關係容易有兩種傾向:
1. 在關係裡掌握絕對的主導權。這個社會允許也鼓勵男性主導關係,而內在還是男孩的男性,會在關係裡顯得強勢又任性。若他們同時是個社會功能強大的人(比如在公司裡掌握決策權),也會把那套強勢帶入關係。在沒有能力做情感上的充分溝通時,用冷漠、無視或責怪的方式,懲罰女性不合他心意的要求,而使得伴侶慢慢在關係中失去自我。跟他們戀愛久了會感到很無力,因為除了配合他的需求別無他法維繫關係,自尊也會受到打擊。
2. 當男性在關係裡相對勢弱時(個性與經濟),會像聽從母親般的姿態順從伴侶。他們通常顯得沈默、毫無氣勢,而伴侶也會因此必須負擔更多決策與責任,變得愈來愈強勢或情緒化,因為這樣的對象無法發揮平衡與接納她情緒的功能。(他們的後代可想而知又會重複這種模式)
巨嬰的外在表現不一定如影片所說,只是對生活無力、沈溺於幻想與娛樂的年輕人,有許多人到中年工作表現能夠很優秀,內在卻仍是小孩,只是社會化使他們在一般交際裡看不出這層匱乏,一旦戀愛問題就會很多。個人認為依戀模式裡的逃避型同時是巨嬰的比例應該很高(至少在我看過的人裡都有這種傾向)。
女性巨嬰則是在關係裡容易過度依賴(公主病?)
昨天我看到一個女性案例是,將她焦慮型的不安全感投射在男方是否願意經濟付出上,若男方不願意全額負擔旅遊費用,就會覺得自己不被愛。我覺得很多人戀愛談得一團糟,除了處理情緒的技能不足以外,無法面對自己內在的幼稚也是主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