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詮釋

忘記是不是公司活動的場合,某回我在同一天裡經過信義ATT的餐廳跟東區,恰巧附近都有一群聚餐完的貴婦團(依她們身上行頭的價格來看),這兩群人給我的第一印象卻不大一樣。我得先說我不認識她們,所以講的完全只是第一眼印象,不代表事實。其中一團感覺像是兩三代富裕出身的人,妝髮衣造都剛剛好地舒適,自帶餘裕感,講話音量適中,口條端正,動作秀氣,身上無一處特別突出搶眼。另一團走路時擠在一起相互碰撞,語音不時高揚,不管髮型或衣服都很有存在感,整體色系或與身形未必適搭,但看得出來:她們有錢。以後出門大家可以觀察看看,以台北來說,不同區域的人形象的確不大一樣。

在講品味之前,也可以講講什麼是「俗」,還有俗跟雅是否是一高一低的問題,而我們是否只要選擇「高」的就是好的?

現在我們所熟悉的上個世紀的設計師風格,也許不少在他們的年代是「俗」的。如果對高雅的定義是古典,那麼不古典的新手法採用隨手可得的材料就容易顯得俗氣。這些手法若有足夠的共鳴,隨著時間推移也會成為未來的古典。俗多少也代表了一部分的當代精神,它在歷史的角度上就有意義。

普普藝術大師 Roy Fox Lichtenstein 曾說:「我試著用一個俗濫的主題,再重新組織它的形式,使它變得不朽。這兩者的差別也許不大,但卻極其重要。」

我們常認為藝術是高雅的,那麼基於低俗重組的藝術呢?

所以重點在於觀點。時尚、品味也是觀點。當我們說一個人很時尚或有品味,並不是因為他身上穿著高價的精品服飾、家裡用著設計師限量家具,聽的是知名音樂家的演奏,休閒是出國參訪古蹟,而是因為他對自己的選擇有觀點。

至於為什麼會產生「聽古典樂/看藝術展好像比較有氣質」的錯覺?這個問題我認為太簡化。古典樂之所以傳頌至今成為一門學問,原因之一的確是因為,它確實不簡單,它的結構複雜而優美,它的演奏技巧需要一輩子的投入,許多人終其一生在研究,懂得欣賞也需要學習。如果你花很多時間學習如何欣賞它,那麼不是它讓你有品味,而是因為投入了心力,最終產生屬於自己的觀點、有自己的選曲、對曲調有所偏好,專注和這些型塑了一部分的你。但如果常跑現場聽,也同樣會看到另一群人就只是坐在那,拿東拿西、抓癢抖腳喝水,不知道自己在聽什麼,也讓人不曉得他幹嘛進場。這樣的人如果跟你說「我有在聽古典樂喔」,你可能也感受不到他的氣質。

我認為人會喜歡什麼樣的音樂取向和性格有關。有些人特愛重金屬,在我這種溫和派的人耳裡就是噪音。這不是貶意,單純只是我的生理構造上無法欣賞它。我喜歡聽柔和的演奏樂,對我來說很優美,但有些人聽了只想睡覺。同樣是演奏樂的古典樂,仍然有很多曲目我無法欣賞,儘管那是不世出的大師作的。

平面設計界有位設計師叫「小子」,我有些同業很喜歡找他合作,他的設計風格經常很強烈,帶有草莽氣息。也許「俗氣」,但在適當的產品上展示俗氣,我不認為有何不妥,因為設計的本質之一也是促銷、是某種觀點的表達,俗若是經過設計就會帶有美感。

如果你跟我一樣偶爾會在社群上看一些人物居家採訪式的影片,裡面有些是名人,有些是普通人。採訪團隊之所以選中他們,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居家風格有觀點,不管是買現成的家具也好,自己做、保留手工的粗糙感也好,最終能夠層次搭配出個人的寫意。你看到的時候就會明白:噢,這個人很有品味。儘管他用的大多是一些廢棄物或老物改造。

所以品味不是建築於使用大家都認為比較高尚的東西,而是因為你對事物和自己有瞭解、挑選適合的,整體達成一致性,有脈絡、懂刪減,就會形成風格,帶有餘裕。反之就是暴發戶。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品味 雅俗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珮姬 的頭像
    珮姬

    玩物尚志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