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s-407196_1280.jpg

藝雯是我第一份工作時帶過的實習生,國立大學傳播相關科系畢業,頭腦靈活反應快。前陣子終於有機會和好久沒聯絡的她碰面,除了聊彼此的近況,當然也聊了不少感情事。她告訴我,自從出社會以後,大部分時間都單身,前兩年好不容易跟一位工作上認識的對象交往,最後男生變心加上有債務問題,只好以分手收場,然後一直單身至今已過35。

我問她難道不想再談戀愛嗎?她無奈表示:「也不是不想,但生活圈沒太多變化,不曉得該去哪認識人;就算偶爾認識新的人,也很難有心動的感覺,對方通常也不積極,最終不了了之。當然我也嘗試參加過聯誼活動,但我不是很喜歡一群人海選的場合,那種被標價的感覺不是太好。」

「20歲的時候,我沒想過35歲還單身。」前美少女露出一點寂寞的神色。於是,我腦中浮現一個想法:問題或許並不真的在於「無法認識新人」,而是沒有辦法走到起心動念的那一步。

就我觀察,感到對象難尋通常可以歸納出幾個主要原因: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lone-2666433_1280.jpg

你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呢?能夠流暢地表達自己意見,社交表現可圈可點,初相識會覺得是個極具親和力,能敏感抓住話題點、愉快聊天的對象,朋友不在少數。往來一段時間以後你會發現,他們不太想碰觸私領域或談論太多感受類議題,雖然可以愉快交談,但似乎就到此為止,彼此之間始終會有一段禮貌的距離。他們都很討人喜歡,但是想要親近他們的人最後多半鎩羽而歸。

幾位朋友曾跟我提過一個共同困擾,就是他們很容易受到別人的情緒影響。即便只是朋友之間互相傾訴或抱怨的行為,對他們來說卻異常負荷。更別說當對方的情緒指向他們時,小威告訴我那幾乎令他整個人僵滯、窒息,他不曉得怎麼辦,只能逃了。所以每當他跟伴侶發生爭執,他不但無法接住對方、哄她,反而會不自覺做出例如責備、否定、冷處理的反應,讓伴侶更加失望。本來以為這樣開朗受歡迎的朋友們,談起戀愛應該也是順風順水,沒想到感情路卻異常煎熬。對他們來說找對象從來不是問題,維持才是,以致我有一半以上這樣的朋友年到40寧可選擇單身。

在我認識這個困擾之前,所能想像被別人情緒影響的狀態,多半是對方的焦慮透過言行干擾到周圍人,比如一直躁動地繞來繞去、對旁人講話語氣不耐。職場上有這樣的同事或上司,辦公氣氛容易緊繃。倘若對方單純只是帶有情緒地描述事情,而不是將情緒指向我,對我就沒有影響。顯然這些朋友很難做到這一點。細究原因,在於他們內心缺乏明確的情緒界線。

有意思的是,這些情緒界線模糊的朋友們通常都是滿「做自己」的人。在他們跟我陳述這個問題前,我一直以為像他們那樣相對不在意他人評價又具有良好社交技能的人,應該沒太多交際問題才對。反而是如我一類的多數人,經常困擾於「在意別人的感受」,必須花很多精神留意怎麼說話處事才不會冒犯到人。不過雖然會想避免冒犯,我的情緒界線卻很清楚,幾乎不會因為「別人的事」影響心情,反而能夠接受傾訴、不太有負擔。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上做了個惡夢,大致上是我到外地遊玩碰到小偷,報警處理以後,反而因為個資給了警察開始被跟蹤騷擾。夢裡的我苦惱於不知是否該再為「被警察跟蹤騷擾」一事向警察求助。

醒來以後想到另一件事。以前我並不是很認同有些書上建議的,碰到逃避型人最好遠離的策略。我總會想,這些人也需要跟人連結,而且沒有人應該被視為「沒救的」。

後來我明白到這是有條件的,第一,沒有人真的要被(別人)拯救,除非他自己覺得需要,而且認知到必須靠自己,別人只是輔助;第二,沒有人有能力完全拯救另一個人,就算把自己全然奉獻也不可能,何況無論如何也不能把自己丟失。

逃避型人基本上活在自己星球最安全,如果你跟他交往一心想把他拉到你所認為的「正常」的世界,那這段感情裡,彼此都會是對方世界裡的「壞人」。

對你而言,他的無所作為、自私幼稚、忽冷忽熱夠讓你對許多細節失望;對他而言,你的要求更多的是無理取鬧,是逼他離開舒適圈做他不想做的事去「討好」你,遲早因為這種負擔感熱情消退。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oman-2.png

最近陸續有幾位朋友與我聊到自己和身邊朋友走不出失戀或不健康的情感關係,明知道自己在這段關係裡非常委屈、得不到信賴或疼愛,甚至只剩利用,卻無法輕易斷念離開。其中一位的經歷如此:欣禹(化名)就學期間交了一位家世學歷都好的男友。本來沒跟對方家庭接觸還算順利,但當男方畢業仕途大展之後,對方家長卻直接指明女方配不上自己兒子,要求兩人分手。最後不堪家長刁難,而且男方似乎也覺得自己值得條件更好的女友,這段姻緣自然也走不下去。分手後,女方卻無法狠心封鎖前男友,三不五時還會注意對方動態,而男方在交了新女友之後,偶爾空虛寂寞還會傳曖昧簡訊給前女友表示思念。

另一位朋友喬喬在被心儀多年的男性拒絕後,心知肚明對方對自己沒意思,而且在曖昧期也發現許多兩人不適合的地方,卻始終無法乾脆斷聯。喬喬自己也很困惑地說:「我已經找不到任何堅持下去的理由了,以前欣賞他的優點現在看來是我錯估,甚至還有很多問題,但我就是不明白為何我還無法從這件事走出來,明知沒有可能了,我不知道我還在期待什麼。」

比例上來說,似乎女性相較於男性需要花更多時間整理失去的緣分,也容易陷在低潮裡更久。當然原因很多,例如對於關係破滅,如果當事人將其定義為「失敗」而不是「緣盡」的話,女性就比較傾向將失敗內歸因於自己,覺得是自己哪裡做不好或不值得,才會「被捨棄」;男性則相對比較能夠外歸因,是因為對方價值觀不好、看不見我的長處,或者自己條件不夠出色,而不必然跟自尊綁在一起。再加上男性處理情緒的方式較傾向壓抑、疏離、轉移注意,所以可以更快從情緒離開,用增加工作成就感之類的方式療癒,女性則會一再反芻。

我更好奇的是,為何有些人長時間無法放棄錯誤的期待呢?有幾種常見思維占據了這些人的腦海,像是「只要對方還會找我、會說想我,那就還是有點喜歡我,我是有機會的吧?」然後只要對方沒有恩斷義絕,就算用不對等、不在乎的態度對待,甚至有新伴侶了,還是有人會選擇繼續忍耐,無法接受對方真的不愛自己的現實。這可能源於不甘心過去的付出,也可能是難以接受自己的努力「失敗」,或者害怕回到孤獨的狀態,而我認為有一個更為核心的想法是:不想讓心底蠢蠢欲動的「我不值得被愛」的念頭冒上來。這種恐懼讓一個人願意對對方的棄如敝屣視而不見,因為看見就太痛了,沒有人真心能接受自己是沒有價值的存在。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ce-1942690_1280.jpg

雖然影片很少人會願意點開,但這支十分鐘的片子很希望多點人看看。以下是我的補充。

「戀母情結」的定義經常被錯估,它不僅指依戀母親的狀況,同時也可能表現為對母親敬愛但又想逃離的情形。尤其是父親缺席,母代父職時。這裡的父親缺席並不是父親不在的意思,而是父親沒有正常發揮成年男性對小孩該有的影響力與引導功能。母親通常會必須擔負起更多的管教義務,變得碎唸與控制。人先天會想脫離控制,但一個沒有被指導心態上如何獨立的孩子,就會始終在想脫離的本性和依賴間拉扯。

#父親是面對世界的窗口,母親是人際情感面的初體驗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ove-1536226_1280.jpg

跟朋友聊天發現,有些人似乎對於感情類文章會有些誤解。

感情文如果是出自比較有心理學背景的人之手(不是什麼經驗豐富者的個人觀點),按理說應該會比較偏向心理學上定義的健康關係之建議。對,文章就是建議,是一個大數據統計之後,被學者觀察出來「可能有的心理活動」跟「後續發展看來比較幸福」的樣本,但不表示不符合這個樣本就會比較不幸福。我不贊成如此簡單地結果論。套句好朋友說的,人生不是得到就是學到。我認為學到本身就是得到,只是與初衷不同罷了,最怕的是一再反覆得不到的情節,也沒有學到。

所以,雖然戀愛/幸福似乎有些樣本,符合樣本可能比較省力,幸福感卻只有當事人可以定義。舉個例,朋友的朋友小雪,本身家世條件頗豐,算是個小千金。小千金還是有出去打工,在打工場所認識了青年R。R不清楚小雪的背景,單純對小雪一見鍾情,此後每天跟蹤她回家,目的是想看心愛的女生安全到家。

起初小雪對R的印象不怎樣,黑黑瘦瘦絕對稱不上帥哥,就只把他當同事。但因為R實在太有心了,各種體貼之後,小雪也覺得反正身邊沒其他追求者,後來就交往了,直到結婚(男方後來才知道女方家有錢)。這個案例在中國,照理結婚男方必須籌辦新房,但因為R是個幾乎被棄養的小孩,沒這個實力,最後女方家長決定幫他們買套房子,還每個月給女兒20萬人民幣(怕女兒苦到),條件只要求男方對女兒好。聽說結婚10年了,彼此還是覺得在熱戀,就算生了小孩也一點都不影響他們對彼此的迷戀。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來講講彈性跟行動力,這幾乎是我判斷一個人在未來十年、二十年是否足以期待的關鍵(這個期待包含跟他當朋友會不會對自己成長也有幫助)。

早上我點到一個Gary Vaynerchuk的影片,他是知名白手起家的創投/創業者,偶爾在接受觀眾call in或演講途中遇到迷惘的年輕人,會邀請對方到他的辦公室聊聊。很多是有著一點想法,但不知該怎麼開始也沒有錢的人。

那則影片來到辦公室的是一位大約20多歲的年輕黑人,他說他希望可以組個樂團,帶著樂團做些項目,一邊傳播音樂的美好,一邊做點改變社會的事。Gary聽完第一句話說:「不管你想做什麼,首先不要裝B」。很多人會描繪美好願景,當下卻一步也跨不出去。因為那個願景跟自己所能做到的太遙遠。

Gary接著問:「你到這裡來,原本預期是什麼?」對方說,希望可以從這邊得到自己不曉得的技術,跟Gary打好關係(以便以後可以隨時請教或討點好處)。Gary說:「我當然可以給你錢,但你要用什麼容器來裝?我們會投資一個項目,卻不會投資一個人。」

他的意思是,如果你不把想法化為行動,讓人看到一個成形的項目(可能性),別人就沒有理由對你投入任何資源。所以他建議這位仁兄的是,與其把自己講得很厲害、希望別人來認可,不如先拿著相機去街上開始做一個項目(行動)。去跟人互動就可以擦出火花,然後放到網路上,使它(行動)成為別人可以投資的容器。(沒有錢的問題或可解決)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hotographer-407068_1280.jpg

前些天在書上讀到這句話,分享給大家:

//你沒有能力的時候,本應該只對善待自己的人善良。你有能力的時候,這世間沒有不善待你的人,也沒有你不能善待的人。——慕顏歌//

多少人渾渾噩噩地步入中年,然後每天被柴米油鹽追著跑?已婚生子的人忙著兌現責任,或許沒有多餘的心思花在自己身上。單身的人呢?

單身一段時間或許會很渴望關係,但這幾年聽著身邊不少同齡人的事,已婚有已婚的考驗。最終慢慢會感受到,即使是關係中的問題,也多半是跟自己相處的問題。和自己相處不好的人,就會在關係裡顯化委屈,尤其是依戀關係。以為找到一個人包容自己,可以淡化寂寞或缺愛的困難,其實是把自己性格上理不清的部分藉由對方的反應激化成為一齣行動劇,彼此拉扯、互相抗衡,直到筋疲力盡。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eople-2589047_1280.jpg

最近聽聞很多不幸的新聞或朋友圈的故事,共通點差不多都是一個原本優秀上進、與人為善的女生在感情裡受到掌控、消磨,最後消極崩潰甚至自戕。我不想把這件事情導向男人很糟糕的方向去思考,因為這是結構性的問題,沒有那麼簡單,也不應被單一指向。但我很希望可以藉由一些討論或分享,幫助更多在感情上不自信的男女找到保護自己的原則。相信大家都不希望這類不幸事件頻繁發生。

為什麼以女性為主來討論這個問題(但不限於女性),是我個人認為女性基於文化與婚嫁背景的教養和價值觀方面,情感依賴心還是相較男性為重。男性雖然同樣需要另一半,但他們還有事業心支撐,並且更被鼓勵獲取個人成就,以及在任何關係裡取得主導,所以比較能在利害上為自己設想;而女性在情感勞動上較多,自然感情方面的神經路徑較發達/豐富,也習於以感情對象為依歸,包括影視小說作品廣泛營造美好的情感幻覺,在這方面較缺乏獨立精神。關於獨立精神我會另外寫一篇討論,這次先就實際相處上可以注意的細節與標準,建議大家建立一些防線。讀者可以不用完全同意,依個人經驗擇取適合的觀點修正使用。

「擁有自信」或許對不少人來說有些困難,懷疑自己也是正常的,人正是因為這樣的不確定性而願意努力不懈地成長。對於有心人而言,不自信卻也是情感操作的好機會。恐怖情人經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是藉由挑剔、無視等冷暴力打亂對象的自我觀感,讓對方開始懷疑自己不是一個好情人,而是動不動無理取鬧、情緒控制不佳的幼稚鬼,進而放棄關係中的掌控權。在最在乎對方高興與否的熱戀期,如果對方不時「因為我」不高興,女生們容易習慣性檢討自己。這一方面跟女性被教養得更在乎人際和諧有關,還有一方面原因是,女性多半較傾向在關係裡由男性主導的結構。

這個社會普遍鼓勵女性擇偶時「向上找」,不少女性的情感觸發點在於崇拜心,覺得高成就或較強勢的對象比較值得信靠。但這伴隨著一個風險是,當你對誰有崇拜心理以後,就很容易忽略他教養不好的部分。當他界線侵犯時,你以為是一種豪邁,你會說服自己做大事者不拘小節。然後因為多麼不容易地有個人值得崇拜,放棄了覺得可惜,忍耐就變成一種習慣。當地位不對等時,委屈求全的人不在少數。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irl-4506318_1280.jpg

// 我明白,你只是孤獨,所以一看到誰給你訊息,就激動得像是天文學家接收到了外星人的電波。//

看老楊的書總是有很多好笑又犀利的句子。
他說,脫貧比脫單更重要。金錢可以給你許多底氣,包括在不愉快的時候大吃一頓星級美食,百無聊賴的時候一張飛往歐洲的機票,失戀、吵架的時候去住飯店而不是流落街頭。
這說到底都是選擇權。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最近在想,為什麼女生對感情這麼放不下?(我的意思是比例上女生較多、憂鬱較久,當然男生也有在意很久的)
真的是天生比較重感情?還是後天的社會教育讓女性離不開情感上的依賴?
一個神經路徑如果經常被刺激,就會茁壯。同理,如果女性經常被賦予更多的情感勞動、更常被強調情感互動能力(比如必須關懷別人),這個功能就會特別發達。這是我能想出的解釋,但這樣有時實在太令人困擾了。

昨天照例聽了一下女性朋友毫無進展的感情問題(欸/唉)。以女性親友來說,她已經算是比較能夠抽離的人,但得不到又不確定之下,還是吊著很久,這本身就是一種傷害。我完全能體會那種感覺,只是愛莫能助。要是放棄感情跟放棄一個做不好的工作一樣簡單就好了,承認自己無能為力似乎不適用於任何時候。

當她還在糾結要不要把小禮物送給對方,怕給正想放棄的對方壓力,但又擔心他跟別人在一起時,我說:「理性上來說,從發生事件到現在這麼久了感情還沒升溫基本上就是沒機會了,因為最容易衝動的時間點已過。表示他擔心的點大於受妳吸引的力度。他會不會一時想不開跟另一個在一起,哪怕是為了忘記妳,會不會後悔,我們都使不上力了。所以其實擺飾送或不送應該都不影響結果。 想送就送吧。他應該還是會收啦。」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offee-2937191_1280.jpg

我認為女性的優秀特質之一是,能夠擁有很堅毅的包容力。但是在成為一位有智慧的女性之前,總是得經歷一段被期待照顧他人、壓抑自己、顧全大局的懵懂期。這之後,有些人會變得非常強大,足以承擔一個家庭的和諧與自我完成,而有些人會成為小媳婦。差別在哪裡呢?

我曾看過一位女性長輩是這樣,年輕時也曾在職場獨當一面,但婚後為了照顧好家裡,加上種種考量選擇了當家庭主婦,這讓她往後的生存策略都脫離不了依附的本質。於是她改了火爆的個性,變成一個把性子都拿來琢磨柴米油鹽的人。

先說我非常敬佩家庭主婦。我認為要做好一名主婦把孩子拉拔大比工作困難得多,因為家庭內沒有較少的肉體勞動,卻有更多情感勞動,而這部分大多是由女主人承擔的。當一名家庭主婦絕對不會是輕鬆的(除非她不顧不管),而她又必須在經濟依附的條件下,放棄某些權力,幾乎注定在婚姻關係裡權力不對等。這點我覺得非常值得同情。

那位長輩就在漫漫歲月下,磨成了一位為了家庭和諧不太發表意見的人。反正過去經驗最後總是老公說了算,久而久之她也不太思考自己需要/想要什麼了,日子能順利過下去是唯一指標。這會有什麼問題呢?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legs-407196_1280.jpg

Image by SplitShire from Pixabay

教養這回事,平常不太會去注意,但注意到了還真覺得有差異。善男們如果娶到有教養的另一半,無形間她會給你添彩不少。

如何在人前溫良恭儉讓,有點腦子的成人都懂,沒事的時候,人人都像教養良好的公民。什麼時候看一個人的教養,就在他跟你有利益糾葛、意見分歧、身分落差的時候。

有教養的人,你善待他,他會熱情回應,而不是習慣於你的好,甚至趁機索取更多。他們請人幫忙,會先把自己該做的做足,讓對方只是「協助」,而不是原本可以盡七分的力,因為別人支援就退成了五分、三分,甚至最難的部分都交給對方(這種人職場真的很多)。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eartsickness-428103_1280.jpg

Image by Tú Anh from Pixabay 

前些天有位即將失戀的姊姊跟我講訴跟逃避型戀愛的過程充滿精神暴力,每當提出需求就會被對方責罵她無理取鬧,讓她很崩潰。整理一下我的觀察分享給正在崩潰的人,希望各位好好地走出來。雖然我知道會經過一段超級自我懷疑的過程,但是請好吃好睡找朋友去分散注意力。

跟逃避型交往的失戀,我猜應該是會比跟安全型和焦慮型的更痛苦,是因為不止難堪、失落,還有在分手前他們就會不斷給你累積的情緒勒索與自尊打擊。通常走到分手時你已經低到塵埃裡了。失戀跟失去存在價值的雙重打擊,若讓人想自殺也不奇怪(但千萬不要,那不是你的問題)。

還記得我提過那位逃避型的20年閨蜜嗎?舉例一下他們思路是這樣:當我一如往常談心那樣向她傾訴我的煩惱時,也許是她那天狀況剛好比較差,覺得聽不下去、感受到「必須承擔別人情緒的壓力」,於是她直接逃開了。逃開以後,她又心想:我怎麼會這樣就拋棄朋友呢?自我感受變得更差。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girl-2931287_1280.jpg

嗨,素未謀面的女孩:

從妳來信得知最近剛結束一段感情,想點播一首《分手快樂》給妳。希望妳坐這趟慢車的過程除了回憶,也能看見全新的風景。我們同是非常重感情的人,我很能理解那種如陷泥淖、被不斷的檢討與自責包圍的心情。但是我想提醒妳,適度的檢討是成長必須,卻不要讓它擊敗妳柔軟的靈魂,凡事往自己身上貼標籤是很辛苦的一件事。 

這裡跟妳分享一點心路歷程,給妳參考參考。二十幾歲的時候有段感情讓我歷經風暴,在遇到A先生時,因為他各方面都太符合我的喜好,人又風趣,我很快就陷入迷戀。像我這樣嚴謹的人,那是至今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一見鍾情強烈地撞擊。我個性認真,對感情當然也十足認真,喜歡上了難免盲目,只看得到他用心的一面,忽略他的隨意。因為太過用力、太戰戰兢兢,當時覺得自己也只是個平凡女孩,不太自信。失去的時候,我深感痛苦了一年,經過至少三年才比較淡忘。 

除了失戀的痛,我也把自己傷得很深,檢討了方方面面、每個表現甚至每句話,就為找出自己的不完美,就像現在的妳。但事隔多年後我慢慢理解,人們很容易為失敗找理由,卻未必是事實,只是我們想相信那是事實,因為能夠解釋會讓人比較有掌控感,勝過難以理解的狀況。對方給妳的分手理由也一樣,那是「對方以為的解釋」。他是否真確認知自己,我想很多人其實不是,要面對自己幽微陰暗的一面其實很困難,他也有需要保護與欺騙自己的時候。 

文章標籤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