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1536226_1280.jpg

跟朋友聊天發現,有些人似乎對於感情類文章會有些誤解。

感情文如果是出自比較有心理學背景的人之手(不是什麼經驗豐富者的個人觀點),按理說應該會比較偏向心理學上定義的健康關係之建議。對,文章就是建議,是一個大數據統計之後,被學者觀察出來「可能有的心理活動」跟「後續發展看來比較幸福」的樣本,但不表示不符合這個樣本就會比較不幸福。我不贊成如此簡單地結果論。套句好朋友說的,人生不是得到就是學到。我認為學到本身就是得到,只是與初衷不同罷了,最怕的是一再反覆得不到的情節,也沒有學到。

所以,雖然戀愛/幸福似乎有些樣本,符合樣本可能比較省力,幸福感卻只有當事人可以定義。舉個例,朋友的朋友小雪,本身家世條件頗豐,算是個小千金。小千金還是有出去打工,在打工場所認識了青年R。R不清楚小雪的背景,單純對小雪一見鍾情,此後每天跟蹤她回家,目的是想看心愛的女生安全到家。

起初小雪對R的印象不怎樣,黑黑瘦瘦絕對稱不上帥哥,就只把他當同事。但因為R實在太有心了,各種體貼之後,小雪也覺得反正身邊沒其他追求者,後來就交往了,直到結婚(男方後來才知道女方家有錢)。這個案例在中國,照理結婚男方必須籌辦新房,但因為R是個幾乎被棄養的小孩,沒這個實力,最後女方家長決定幫他們買套房子,還每個月給女兒20萬人民幣(怕女兒苦到),條件只要求男方對女兒好。聽說結婚10年了,彼此還是覺得在熱戀,就算生了小孩也一點都不影響他們對彼此的迷戀。

這是個很例外的跟蹤狂變成真愛的例子。

兩人幾乎無法離開對方一天。我問了女方是很缺愛嗎?通常要這麼黏大概原生家庭給的愛不夠才會,但似乎也不是,女方家長對女兒很寵愛,應該沒有無視或冷暴力問題造成的不安全感,只是小雪跟R剛好都非常需要這種極被重視的感受,於是兩人都很享受如膠似漆的關係。他們不是樣本裡的安全型配對,也沒有誰要特別努力配合誰,就是需求一致,其他問題也就相對沒那麼難解決(總會有替代方案)。我相信即使是焦慮型的女生,也是未必樂意享受這樣的黏。

所以樣本僅供參考,是當我們發現自己有問題卻不曉得怎麼做比較好時,專家建議可以努力的方向和技巧,但不會是幸福唯一的樣貌。兩性專家也並不會因為比較理解標準,就輕鬆愉快地戀愛,因為戀愛更多要處理的是價值觀與需求差異,還有反應模式(比如逃避、攻擊)、人格傾向帶來的障礙。你想要的也不見得等於你適合的,但我們總會在「想要的」欲望上打轉卻不清楚為何得不到或得到了卻不夠快樂。

再舉個例,朋友Vivi偏愛高成就男子。出於她的家庭價值觀本身就滿主流的(資本主義的主流),加上她自己聰明伶俐,喜歡反應快能舉一反三的聰明人,自然比較會在高成就人群裡找到對象(但不等於高收入/學歷者都具備此特質,低收入/學歷者就沒有)。

Vivi自知是焦慮型很缺愛,此生最想要的是獲得肯定,她才會覺得自己有價值。她從小學到的愛是交換來的,所以除了自己追求工作價值以外,她也一直有種最好找到高成就對象來愛自己的觀念,才能同時滿足「被愛」和「有價值」兩樣需求(被有價值的人肯定會更有價值的概念)。可是執著於找這樣外在條件的結果,反而是遇到很多玩世不恭或勢利的對象。

剛開始朋友們以為,大概就是因為對方條件好、選擇多,所以劈腿機率高吧。可是這樣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說法也不對,人品道德跟是否聰明高成就不一定正相關。後來我想想,問題大概在於兩人對愛情的期待不一樣。

男性跟女性有個滿大的差異是,比例上來說,男性比較會用工作成果來自我肯定,一個男人可以單身但工作表現良好,同樣感到高自尊,卻很難在失業狀態下以其他方面的滿足來維持尊嚴。但女性相對在工作之外也很重視愛情的滋潤(當然也有不是的),甚至有些人會覺得自我價值感來自於得到多少愛,遠超過工作成就所能帶來的。Vivi就是屬於心裡永遠缺一塊,需要由另一個人填補的類型。

於是她對愛情的期望就相較於伴侶高很多。高成就男子們許多熱衷於工作,不論是出於興趣還是出於經濟(可能賺錢就是興趣)。畢竟他們多半是專業能力強的人,工作成就幾乎可以滿足他們自我價值的渴望,對於愛情反而沒有什麼深度功能的需求。一方面或許也是閒暇時間少,不想要太麻煩(花時間精力)、常常被索討的關係。對他們來說愛情經常就像吃一頓大餐一樣,美味快樂比較重要,約會以外的時間不要來影響工作對他們而言才是最理想的關係。可想而知需求關注的Vivi要不是無法滿足,就是難以接受對方隨時可棄(關係)的態度。

但如果要找同樣是很想要深度關係的人呢?又有另一個問題是,這樣的對象也有不少焦慮型,在一起常會有情緒要求跟溝通不良的狀況,本來不安全型就是行為模式錯誤較多的類型,問題多也是必然,除非很有默契。面對一個心理需求也很大的對象,就算彼此都是能夠溝通的人,負擔也是不小的。以Vivi處事明快的風格,也很難忍受對方的黏膩、盯人、限制,還有兩人同時都有很多毛(期待高,要求就會多)。

結果她就卡關了,既無法放棄高成就男子又難以協調需求差異,也不想接受跟一般人溝通效率差又被管東管西。她花費多年試誤最後一無所獲。

這是我為什麼常說瞭解自己很重要。瞭解自己指的不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是自己為何想要,當想要的不合理就要調整需求或觀念,否則會一直在錯誤期待中迴圈。

Vivi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被高成就肯定),卻沒有意識符合自己想要條件的族群,在本質上容易違背她的需要。她要瞭解到的是,當她不再需要靠別人的光環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時,她才有辦法避開玩世不恭的對象,不會只因為對方條件好就暈船,最後才發現對方的愛很淺。

或者,當她能自給自足,自己愛自己也覺得足夠時,就不用找一個也是高需求的人來填補自己的空洞。因為對方高需求,同時才會樂意高付出來「交換」彼此的愛,初期看來能彼此滿足,但很可能會重蹈她最討厭的童年模式,結果要不是被黏死就是經常要恐懼當自己條件不再時,是不是就會被拋棄的問題。

你瞭解自己的模式嗎?很多人說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但常常是想要什麼。那個想要建立在錯誤的前提下時,就只會得到錯誤的配對答案。關係很難,總有看不到的盲點跟不想面對的問題會從中作梗,當需求/情緒能獨立以後,兩個獨立的個體會談得比較容易也比較深刻(假設你嚮往的是深度連結)。或者雙方都只想要快樂和暫時性的陪伴,也不是不可以的,只要確定彼此目標相符就好。

 

arrow
arrow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