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ffee-2937191_1280.jpg

我認為女性的優秀特質之一是,能夠擁有很堅毅的包容力。但是在成為一位有智慧的女性之前,總是得經歷一段被期待照顧他人、壓抑自己、顧全大局的懵懂期。這之後,有些人會變得非常強大,足以承擔一個家庭的和諧與自我完成,而有些人會成為小媳婦。差別在哪裡呢?

我曾看過一位女性長輩是這樣,年輕時也曾在職場獨當一面,但婚後為了照顧好家裡,加上種種考量選擇了當家庭主婦,這讓她往後的生存策略都脫離不了依附的本質。於是她改了火爆的個性,變成一個把性子都拿來琢磨柴米油鹽的人。

先說我非常敬佩家庭主婦。我認為要做好一名主婦把孩子拉拔大比工作困難得多,因為家庭內沒有較少的肉體勞動,卻有更多情感勞動,而這部分大多是由女主人承擔的。當一名家庭主婦絕對不會是輕鬆的(除非她不顧不管),而她又必須在經濟依附的條件下,放棄某些權力,幾乎注定在婚姻關係裡權力不對等。這點我覺得非常值得同情。

那位長輩就在漫漫歲月下,磨成了一位為了家庭和諧不太發表意見的人。反正過去經驗最後總是老公說了算,久而久之她也不太思考自己需要/想要什麼了,日子能順利過下去是唯一指標。這會有什麼問題呢?

當大家高高興興出去玩的時候,她沒估計自己年邁多病的身子能承受多少舟車勞動,由著丈夫孩子決定路線,把好好的出門散心走出了病來。常常出門後總要回家躺兩天。把家人的好意走成了遺憾。

跟大夥聚餐時,人家推薦她吃喝什麼她也沒主張,沒考量自己的體質和慢性病,吃完回家又不舒服了。然後可惜一頓大餐的錢吃得不滿足不開心。

我的心得是,有些關於自己的東西,是怎樣都不能放棄的。不論當初放棄的理由是不是為了別人、是不是愛。相較於男性,女生多半會面臨到社會期待她是能夠圓滑的那一個,而圓滑在溝通不良下,經常會與妥協劃上等號。妥協到最後,連自己需要什麼、不要什麼、想要什麼,都忘記了,別人也理所當然沒想過這是你擁有的權利,還以為是你不在乎。身邊的人若貼心一點可能會替你設想,但你無法期待別人都關注到你的限制和需求,別人沒關注到的呢?是否,你也得為自己的選擇做打算?儘管你以為可能沒有人要聽。

小時候我也是這樣的,但長大以後我發現很多的不快樂,與不被尊重有關。東方家庭經常界線模糊,作為老么又是女生,我的意見和感受被無視是日常。掙扎久了沒用,就會懶得再多做抗爭,可以說有一定程度的習得性無助。但我還是有脾氣的,與我有關的安排若沒問過我,有時我會堅持不參與。家人可能會覺得我無理取鬧,但堅持「必須要有被詢問的尊重」是我這幾年的底線。

有些時候我會跟朋友提及。那些覺得「這有什麼好在意」的朋友,我大概也知道在這一點上,我們沒共識,也無須多說。不要期待所有人都懂你,他們的生命經驗有限。儘管如此,想要尊重還是得先從畫出界線開始。就算別人覺得你難伺候,至少也能得到你需要的待遇。

說到尊重,延伸出來還有關於什麼情況下的表達意見是有必要的做自己。然而在觸碰底線之前,仍然要服膺一定程度的「與人為善」。既是社會化的代價,也可以是出於體貼。

昨天我跟朋友有這樣的對話。我們聊到新出的冰品,我提到「某某冰城的冰淇淋不錯,在某些全聯有賣」,朋友回我他不太吃冰淇淋,因為有些油脂過多,而且吃過某一家以後就嘴刁了。我想了想,這時候我是否讓話題到此為止就好?不過後來我還是表示了些意見。我說:

「我想到一個現象滿有意思的。
我跟你說,某某冰好吃,我不曉得你有沒有吃過,我的用意是『這個好吃,推薦你』。
你的反應是『我不吃冰淇淋,而且別家(應該)更好吃』。
之前我也跟其他人說過,某某冰好吃,他也回我『我很少吃冰』(然後顯得心不在焉,話題沒再繼續)
我就在想,如果是我,別人跟我說『某某東西好吃』我會怎麼回?

我覺得我應該會說『這樣啊,那我下次吃吃看』,或者『這樣啊,那個某某家的也很好吃喔』。
我沒有指責你的意思,我只是想到,常有人叫我做自己,直接跟對方說『我沒在吃這個東西』就是做自己嗎?

如果不是我討厭的東西,我應該不會這樣回。除非我吃過。那我會說我吃過,但沒特別印象。
這個答案可以同時包含『我覺得沒什麼特別』或『下次我可以多注意』,但不會給人否定的意思。

當然,讓別人知道自己喜好是對的,我也會說我不吃辣。只是,如果對方很喜歡麻辣鍋,那我要說『我不吃辣』還是『我不能吃辣』,我覺得有差。你認為呢?」

我認為的做自己是,在不讓對方不愉快的情況下,適度表達意見,同時顧慮他的喜好。當我不舒服的時候,也用不傷人的方式讓他知道,或許有別種做法,讓彼此都感覺更好。

我想,堅持這樣的細節,就是對自己的尊重與界線吧。你覺得呢?

ps.覺得難吃的時候可以跟我說不合胃口喔~我並不是追求一個鄉愿的境界

arrow
arrow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