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凱瑞說過:「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享有名利,達成夢寐以求的一切,好讓他們看清這不是答案。」

恐懼、欲望、責任和愛是所有意圖的根源,意圖指的是人為目標而奮鬥的理由,是一切帶著目的的行動、為了覺得所做的事有意義,而計畫成為的自己。

恐懼會限制人,而欲望即使成功也屬於外在,無法達成內在所求的幸福。恐懼和欲望重視結果,只有責任(感恩、想做得正確)和愛才是專注於過程本身,不受最後是否成功、他人是否給出想要的回應減損。

你可能為了給人留下好印象(是欲望不是愛)而服務他人;也可能因為愛(非出於生存恐懼)來養家活口;或為了服務(非欲望)而想要致富,重點是認清自己的信念是否朝著純淨的意圖。如果我們懷著自私或報復的意圖,則會招來我執、貪婪、嫉妒、憤怒、驕傲、競爭、壓力,無法處於一個性靈平和完滿的狀態,也無法成為更好的自己。

雖然大部分時刻我可以確定自己走在「想要成為的那種人」的路上(狀態正確的話內心通常感到平靜),但偶爾會有自我厭惡和不自信的時候,究其原因通常都是我無謂地被一些我並不認同的觀點影響而產生比較心的時候(比如我所愛的人用錯誤的系統評價我,而我又有獲得認同的需求)。如果不提醒自己重新確認意圖,就很容易繼續陷在沒意義的評價裡失去方向,接著而來的是心智會被恐懼接管。

想想我們是不是很多追求是基於恐懼而非真正的嚮往呢?人活著多多少少會被外在遊戲規則影響,所以佛教才會說要時時勤拂拭吧。(本來無一物的境界太高就不談吧)

我在學習正念的時候聽著同學分享學習動機時,認知到不論你今天處在哪個階層,最終追求的富足都是心靈上的(在生理需求可以保本的原則下)。很多人擁有財富卻惶惶不知所終。我們以為成功可以擁有的東西(尊重、內心喜樂)並不來自於成功本身。甚至當追求成功是出於恐懼或憤怒的心理,就會像金凱瑞說的那樣,辛苦攀上了峰頂卻發現那裡什麼都沒有,恐懼也不會消失。是因為從一開始就沒有在心裡種下正確的種子(意圖)。

不用否定「不好」的意圖,而是指認它。如果意圖不是出於愛、成長或求知求真,你也許能獲得外在實際的重要需求,但不會得到情感上的意義。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意圖 內在平靜 自我價值
    全站熱搜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