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ends-1941580_1280.jpg

早上醒來的時候,想到一件往事。多年前水樂園開幕時,辦了媒體招待會,我和廣告商的朋友一起過去,順便玩一天。

朋友們提議去玩人工造浪。穿好救生衣後,我們就往池子中央走。由於人矮的關係,浪還沒來水也差不多淹到胸部了。等浪一來,瞬間天旋地轉,跟溺水沒兩樣。我一下子被恐懼淹沒。雖然穿了救生衣,但水還是覆蓋過我的頭臉。我一點都不覺得自己呼吸得到空氣,也無法呼救。在站也站不住、自己又不會游泳,連呼吸都有困難的絕望下,我能感受到的唯一希望只有朋友抓住我的手。她比我還瘦小,在浪裡卻很有力地拉住我,盡量把我往上抬。真不知道她怎麼辦到的。拜她所賜我找回一點理智,等造浪間歇的時候趕快站好,決定退出戰場,讓她跟男朋友繼續玩。

基本上我是個不太藏心事的人。年輕時有什麼困擾就一定要找人講,講到自己舒服為止。大家都還是學生的時候,或許朋友還有空不厭其煩,但成人以後,慢慢你會學到:人與人的關係不像小時候以為的那樣,是黏在一團的東西,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而是各自有其個性,也各自獨立。

一直索討同情和回應的方式,有些人可能會用一輩子,也有些人願意這樣交陪。說實在這種方式最舒服,因為是以自己為中心的,不管別人忙不忙、他有沒有他的困難都與我無關,他只要負責回應我就好。

但現實不是這樣,至少我的朋友們個個也都是理性有主見的人。有些人也容易共感,無法接收太多垃圾。不是他們不願意傾聽,只是到了某個年齡後,每個人能分出的精力有限。

我們不是黏在一起罵人的那種閨蜜。通常都是簡約報告狀況,有空也想聽的人詢問細節,然後討論現況,安慰個兩句也就罷了。跟小時候那種你聽我縮你聽我縮的抱怨不大一樣了。

成年是一個分離的過程,從家庭分離出獨立人格,從同儕中分別你我、學會尊重彼此的特質。剛開始分離的時候容易感到寂寞,覺得世間冷淡,為何不能好好抱住我安撫我?要求一種無條件的愛。

然後發現大家都只能有條件地愛。這個有條件不是指你必須提供或交換什麼,而是要在自身條件允許的狀況下,找到彼此都願意也舒服的方式付出,並學習安撫自己(因為情緒有一大半是自己的責任),關係才能長久。

然後有一天就會明白,雖然這個人平常忙到沒什麼空聽你抱怨,但你溺水的時候他會拉住你,不會放棄你。有些需求就被滿足了。你知道你不是孤獨的,你只是獨立了而已。

有些朋友的心靈實在不太適合聽人抱怨。在我還不明白以前,有次跟我很熟的朋友聽我很平常地講著不順的事,聽沒幾句他就轉移話題,然後離開。後來他跟我說,他發現自己聽不下去,他會想逃走,接著對於「作為妳的好朋友竟然不聽妳訴苦還想逃走」的自己感到罪惡。或許一方面也因為學生時代辦得到,可是現在的自己沒那個能量,他也嚇到了。

我剛聽完也感到些許衝擊:難道我們感情大不如前了嗎?

後來想想應該不是這樣,而是年齡、生活和個性的改變,讓我們能分配的內在資源變化了。關係很難一直停在過去某個階段的狀態,是因為人是一直變動的,也受環境影響很大,有時候你就是沒有餘裕。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中維繫正是一大課題,需要雙方有意識和共識去轉化。

「要跟過去一樣好才是感情好」——這可能只是一種基於不想改變的誤會。很多人以為不夠要好就是感情淡了,但我認為既然改變很有可能發生,而我們又希望感情能延續,那最好就是盤點現在的性格和資源,找出一個新模式,未必要用過去習慣的方式追求100%滿足。

比如說不能聽太多負能量的人,就抽出時間陪伴也行。我會簡單扼要地只講幾個重點,針對心事小小討論一下就好。然後我們就去吃好吃的、玩一玩。雖然或許不能像讓我抱怨一整天一樣舒爽(抱怨一整天也不一定舒爽啦),但我會感謝他伸手扶持。真的需要談一談的事,也可以跟比較願意聽的人預約一段聊聊的時間。

當然,如果只有一方特別在乎友情,就不可能成立。

前陣子有人問我:如果朋友對妳有什麼不滿,沒有告訴妳就默默討厭妳,妳會怎樣?

一般朋友還好,到這年紀因為觀念不同來來去去的朋友也不少;閨蜜等級的我會感到失落,但也不能怎樣,我會接受。

又問:那妳會不會希望對方沒告訴妳,這樣妳就不用改了?

我的想法是,如果我們都重視這段關係,他就應該要反應。只要他肯跟我講,我就能解釋或調整。因為我認為這樣親密的關係值得我這麼做。我不會希望他不要告訴我,讓我不用改變,而是改變雖然麻煩,卻不是不願意做的事(但不表示我會完全改成對方希望的樣子,他也必須接受結果不如預期)。

我想任何感情都是這樣的吧。

ps.對於關係有所不滿的說法,不是「因為我不開心,所以你要怎樣怎樣做」,而是「什麼樣的狀況讓我感到不愉快」。至於該怎麼改善才能降低不愉快,要給對方決定的空間。

arrow
arrow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