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F1996.jpg

附圖是四首歌的視覺畫(左邊開頭右邊結束)。就算讓全世界的人都來畫,也絕對找不到一樣的圖,這就像我們每天接觸跟傳遞訊息的真相。你想的跟別人接收解釋的,永遠會有落差。

忘記在哪看過,人一天會產生上千個「念頭」。這些念頭有些會被說或做出來,更多的是沒有明顯表現出來的。但那些看似沒表現出來的,就不存在影響嗎?我覺得不是。
我相信多數的念頭其實是以某種形式在對世界(或他人)進行影響。縮小範圍來舉例,比如說兩個人之間,應該很多人都碰過那種,明明跟你互動上言語動作好像都還不錯,但你就是覺得你不懂他、他無法靠近的人吧?或者他外顯行為對你很好,可是潛意識上你又覺得自己被他推開。那個「把你推開」的訊息,是怎麼傳遞的呢?
很多時候比起做了什麼,沒做什麼傳達更多的意涵。
接下來的問題是:我要選擇相信我的潛意識(有問題),還是我的意識(沒問題)呢?
其實人多數時候還是由直覺主導的,然後理智再來配合解釋。但這直覺同時也會受個人經驗和思考模式的影響,很可能也是失真的,校正就變成一件困難的事。最後大部分人就會決定:唉呀不要想那麼多,我「覺得」是怎樣就是怎樣啦~
或者朝「我希望」的方向解釋。

關於校正我沒有標準答案,但我想說的是,有時候我們可能要有意識地選擇自己傳遞的訊息。不要那麼放任自己釋放自己可能也沒搞清楚的訊息,會對整體氛圍或者至少自己身邊的人友善一點。當然,如果能先搞懂自己在想什麼是最好的。
網路匿名性讓我們很隨性地表達自己,習慣以後,也可能影響現實裡和人互動的模式。

前兩天朋友跟我說,他現在對於跟人聯絡有陰影。起因是年前他們一群中學同學本來要約聚會,他在喬時間的時候打了幾通電話和傳訊給其中一位同學。那位同學剛好那陣子身體不適,也可能家裡有事,總之正在一個不太好的狀態,所以感覺很受打擾。幾次不回訊之後,有天對方突然對我朋友說:「你打電話我就要接嗎?你約我,我就要給你見嗎?」
這對只是在盡力喬聚餐的朋友來說很錯愕,他沒想過多年情誼會在這種事情上發生裂痕。當然他們的關係也隨之降到冰點。
即使我們這些非相關人士聽完都覺得,應該只是因為對方剛好心情不佳,但傷害就是造成了。
言語的力量有時候是很大的,它比非語言更沒有模糊地帶,雖然未必比非語言準確。

就像我朋友對打電話有了恐懼一樣。我曾經聽一位對象說過:「我如果要找下一個,一定要找更好的。」(好這應該是廢話,誰不是呢?)
在我被拒絕之後,有一陣子總會自問:「所以是我不夠好嗎?」我知道這非常地不理性,但情緒就是這樣難解的東西,你只能找方法去抒解它。
你有沒有那種,聽到就會覺得汗毛直豎的話呢?我其實滿怕聽到人家說「妳是個很有魅力的人」或者「被妳喜歡的人一定很幸福」之類的恭維話。因為每次出現後的結果都是不好的,我聽到的時候通常背脊發涼,很想逃走。
當語言上是肯定句,但當下場景的非語言訊息是不妙的,認知就會產生不平衡,這種不平衡讓人不舒服。我很清楚我自己有多好,所以我不大希望我對自己的「好的認知」與別人的拒絕(負面訊息)進行連結。這樣感覺好像我的好連帶地被否定了一樣(雖然說出來的話是肯定)。當然如果這些話出現的時候非語言訊息也是好的,就另當別論。

或許這也是我不發好人卡的原因,你是不是好人跟我喜不喜歡你通常無關。雖然我們都知道場面話只是不想當壞人的掩飾,但有時候其實需要一些誠實面對自己不能當好人的勇氣。習慣以後,對自己跟他人所傳遞的訊息都會更純粹一點。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溝通
    全站熱搜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