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on-731165_1280.jpg

情緒就像二氧化碳,活著就會產生,但它不代表你。
和某些人相處起來,我們會喜歡「跟他相處時的自己」。不一定是對方做了什麼,他可能只是如實反應,但你會間接從他的非語言獲得認同或者感受到自己未曾覺察的好的一面,進而對自己更滿意。通常這種人,我們會愛上他或跟他成為好朋友對吧?
相對地,也有些人我們在相處時,未必是他說或做了什麼不禮貌的事,可是卻會讓我們不時感受到自己的劣等感。由於不是他直接的不禮貌,他的言行可能是中性的,只是我們自我投射了不好的價值感,或者對方反應不如期待。你沒機會跟他理論,就是隱約覺得不舒服。基於人很喜歡歸因「找到一個誰來怪罪」的本能,最後往往舉不出對方的錯反而認為自己很糟。這樣很令人困擾吧?
有段時間,我跟某些朋友相處總是有挫敗感。後來想想,原因可能是這樣:
人通常會有些慣性思維,這些慣性思維多半來自社會習慣,加上一點自己從小遇事處理後,根據回饋所做的調整所產生。這設計幫助我們能快速理解新的事件並做出判斷。
有時間的時候,多多切換脈絡去看事情是好的,但我們不會每次都有時間這麼做,而且這樣很耗費大腦資源。很多時候我們會選擇在重要的事時才會「多想一點」,而日常聊天或判斷時,為了進展順利採用「普遍認知的模式」進行。這個時候如果被對方指出一條「不那麼常見的脈絡」或質疑,你的感覺會是「好有趣啊」還是「你現在是把我當笨蛋嗎?」哪一種呢?
通常人會把當下的氣氛與感受還有個人價值連結。當談話氣氛愉快時,你的情緒判斷會是「我聽到了一個新觀點,很棒!」但要是氣氛不熱絡,對方也不是親和型的人時,我們多半會感受到威脅或指責,而且默默責怪他讓話題變硬變冷了(如果不責怪他,就會變成檢討自己,那會更不愉快)
接著產生以下選擇:
1.把對方列為難相處的人(讓自己好過點),漸漸拉開距離。
2.疑心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好,希望能改正什麼以後不要再碰到(主觀認為)被瞧不起的情形。

我們通常看到別人為人際關係受傷痛苦的時候,也會同理這種情緒,然後勸他遠離那些人。
但除了遠離對方跟檢討自己,其實還可以選擇不要用這種方式應對這種不舒服的情緒,因為問題可能並不真的出在你或他身上,只是你怎麼解釋你的情緒而已。(這聽起來有點像幹話,我知道很難,就是已經不舒服了你怎麼還能說那個不舒服沒有意義、是假的呢?)

回到開頭,情緒就像我們呼出的二氧化碳。只要活著,接收了訊息(氧氣),就會產出,但它不是「我」。你不會說二氧化碳是我的一部分,但我們卻經常把情緒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覺得受傷。一旦受傷,總要找個誰來怪罪才會比較舒坦,那刀不是砍在對方身上,就是砍在自己身上。
若是砍在對方身上,頂多我們朋友少一點,但要是砍在自己身上,就變成二度傷害,然後你還會在確認了「我果然很糟糕」的當下,得到自傷的安心感。因而變成自我評價愈來愈差(也愈來愈對差感到安心)的人。這就像你把呼出的二氧化碳再蒐集回來吸一樣,是不是很傷身?

人際相處上,除非是很自信的人,否則很難不感到受傷或自我懷疑。三不五時可以想想我們是怎麼解釋這個傷害的。雖然這一串反應下來,如何解釋也取決於彼此的交情、對方的非語言表現、個性,甚至雙方的近況,但有時候他或「我」的罪過並不那麼重大,我們可以淡化處理一部分,不要讓它(情緒)太深入。

當然,作為一個講話似乎也經常刺傷別人的人,即使非有意或惡意,我也會提醒自己不要太專注於自己想講的(不是你以為的『正確』比較重要,人跟人之間適度地留餘地也是很重要的情分,除非你只在乎你自己)

arrow
arrow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