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jpg

  《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在幾個月前釋出預告時,便已引起話題,我也期待已久。艾迪‧瑞德曼(Eddie Redmayne)的演技肯定是本片最大亮點,我們很少有機會看到一名演員演示性別認同障礙的過程,它至少有兩層困難必須克服:第一層是,對於自我存在從來沒有深刻感受到不自在的演員,要如何想像某天突然發現自己靈魂被困住的鬱悶感,並表達出來?第二層是跨性別的表現,該如何揣摩一個初啟蒙的異性心理,同時兼具發現自我的愉悅感,以及不熟悉性別符碼的青澀感?

  以往的電影大多只挑戰一個關卡,飾演天生的性別障礙或同志僅需揣摩成熟的異性行為來表現,不得不說艾迪‧瑞德曼做了影史上很大的突破,莉莉不顧親友傷心也要變性的決心,若不是足夠深刻的演技,確難說服觀眾接受這種接近自私的行為,可以想見2016又會是艾迪獲獎連連的一年。

  這部片各方面表現都很到位,可以說沒有什麼拍攝面遺憾的地方。美術、服裝、色調、鏡頭的掌握皆具水準,觀影本身就是種享受,不論你喜不喜歡它的結局,都是很值得欣賞的片子。至於角色方面,埃恩納雖是本片的主線,但比起他,我更想提及他的妻子葛蕾塔。

  英國心理師史戴分‧格羅茲(Stephen Grosz)曾有一個案例,一位知名教授在某天去探望女兒和外孫的行程中,因緣際會地開啟了同志戀情。過去的他雖然隱約知道自己的性傾向,但他仍然和一般人一樣結婚生子,妻子同時也是他很好的朋友,堪稱家庭美滿。意外的同性交往才讓他突然察覺自己真實的那一面。一旦真正依循本性而活之後,他就再也回不去了,彷彿過去的自己披錯了外衣,原本可以適應的生活模式變得難以忍受。他一方面對妻子感到愧疚,並且不想失去這個結褵數十年的關係,兩人之間的感情扣除愛情仍然深刻,卻難以處理同志情對家庭的衝擊。

02.jpg

  埃恩納的狀況和這位教授很類似,有一位算得上靈魂伴侶的另一半,但是若要扮演「丈夫」這個角色,又背離自己的本性。當事人的掙扎不在是否要確認自己的性向或認同,當他們發現怎麼做比較自在的時候,就已經確認了,接下來的問題則是該怎麼「作回自己」。但另一半不同,對妻子而言彷彿碰上了突來的暴風雨,瞬間摧毀自己的婚姻、帶走自己的戀人(而且肯定一去不回),難過的是自己沒有做錯任何事、也無法挽回,只能眼睜睜看著幸福流失。

  我很慶幸《丹麥女孩》沒有偏廢這個部分,它很清楚也完整地表述了女主角葛蕾塔在這其中的煎熬。當丈夫不願穿回男裝、不願再以埃恩納的身分活著的同時,她等於永遠失去那個深愛自己、自己也深愛的人,就連兩人美好的記憶,都成為對方不堪的過去。我想她的心裡或許浮現了「那我的愛情到底算什麼?」這樣的疑問吧。

  埃恩納變成莉莉的過程中,葛蕾塔同時要擔憂丈夫的健康,也要適應自己的失落。愛人就在眼前,他卻跟自己說「妳愛的人已死」;分明躺在同一張床上,卻用布廉隔開;雖然可以碰觸,卻再也不能擁抱——這是多麼殘忍的考驗?

03.jpg

  史戴分案例中的教授和妻子開誠布公,經過一番幾乎毀掉家庭的風雨後,臨終時妻子仍緊握他的手送別,顯然教授得到了他想要的結果——同時保有戀人的愛和妻子(家人)的愛。而當葛蕾塔對著手術後的莉莉說出「我已經習慣擔心你了」,莉莉回以「我如何榮幸能擁有這樣的愛」時,表現的是多麼令人動容的超越。確實,如何榮幸才能得到這樣願意接受、包容、甚至幫助自己改變,不顧本身犧牲的另一半?

  我不禁在想,這是不是女人特有的堅韌呢?需要多強大的愛、多深刻的理解,才能舉重若輕地照顧起那個害自己痛心疾首的人?我們常說,愛是女人的靈魂,愛情佔女人生命中的重量通常大過男人,同樣的傷害也會是。但我們也能在不少例子中看到,愛情如何被女人轉化為另一種力量去守護更重要的對象,更甚於愛情是否存續。

  埃恩納和葛蕾塔的美滿婚姻不存在了,最痛苦的或許不是想要變性的莉莉(至少他擁有變性、得到新人生這個希望),而是失去丈夫,同時還被否定愛情的葛蕾塔。但她還是終其一生深愛這個人,不論他是埃恩納或莉莉,並且用他所希望的方式去愛,即便他離開也未曾停止,我只能深感佩服。教授的妻子,想來也是經歷一番類似的過程吧。

07.jpg

  大部分人所冀望的愛情,無非是一種平靜、滿足、自在的過程,這個自在通常需要許多的付出和包容去支撐。然而我們也大多是有所匱乏的人,光是談個普通的戀愛,就有處理不完的情緒,包括控制自己的需索、避免過度的期待,同時也要平衡兩人差異、填補雙方的失落感,又不能讓自己太委屈。

  成熟的人可以更好地處理自己並尊重對方,讓彼此保有較大的彈性空間,但其實多數人在開始戀愛的十幾二十歲並沒有這種大智慧,甚至可能一輩子都沒有,那麼我們要怎麼具備足以處理自己情緒問題外,又還能照顧對方的能力呢?更別說是面對愛情觀比較特殊的對象了。

  雖然很難像葛蕾塔這樣豁達,但或許對於如何整理好自己這一點,還是有些方法可以練習。首先我們要先認識,所有的情緒,不盡然是因為對方做了什麼所導致,很多時候是因為它勾起了我們的失落經驗,決定產生什麼樣情緒的關鍵,在我們自己身上。所以我們率先要處理的,是那些平時未察的失落經驗及自信問題,也就是對自己情緒反應的過程產生自覺,並調整反應。

04.jpg

  調整情緒模式不見得要在戀愛中練習,由於戀愛中兩人距離太近,所有感受都會被放大,摩擦太容易使戀情告吹,因此最好是在日常生活上就練習觀察自己的反應模式。例如與朋友或同事的關係不像愛人那麼接近,這樣的距離感反而能夠保護彼此不會太過受傷,有爭執也比較容易道歉和好,這種交往就是很好的自我觀察練習。家人的互動通常是感情原型,也是很好的觀察對象,但因為牽扯到長幼秩序,或許較難調整,可視為進階練習。

  人與人通常是互相刺激的,什麼樣的話會激起你的情緒漣漪、讓你反擊,而這反擊是否造成對方的防衛與攻擊,進入惡性循環?某些惡性循環或許就是自己或某種人慣用的控制關係的伎倆,當你試著看見並拆解這樣的循環、不再落入其中時,我們常能在過程中發現造成情緒反應的遠因。處理一個負循環的同時,也會自覺地處理到過去不圓滿的記憶。久而久之漸漸會掌握控制情緒的技巧,或者更自在地和情緒共處,而不是急著反應。

  以此套用在各種關係上反覆覺知、接受、處理,等到愛情來臨時,就有更少的情緒地雷會被引爆,或者得到一些改變衝突的心得,知道如何在當下煞車,愛情自然就會比較順利、不用經常患得患失。當我們能夠很好地做到這一點以後,才比較能有餘裕去面對較為特殊的關係或對象,感情觸礁時也較能冷靜回應。

圖片/環球影片
媒體刊登/關鍵評論網

arrow
arrow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