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rl-2573111_1280.jpg

晚上翻了一本一點也不暗黑的暗黑心理學,裡面大半篇幅在講選擇。我也來講講我想到的選擇。

考試的時候,人們多半是這樣做選擇題的:
當你很確定選項「是對的」,你會選它。
當你很確定選項「是錯的」,你會把它刪除。

其他不確定的,你會放著。等所有題目都做完以後,再回來想。於是,人生裡很多兩難,就會被一直放到火燒屁股的時候倉促決定,中間的時間拿來解決一些相對沒那麼重要的雜事。等答案揭曉或許就有「我怎麼不多留點時間想一下再決定呢?」的懊惱,或者因為想太多改了答案最後發現第一時間的想法才是正解。

還有另一種選擇是,當你明顯沒有時間思考的時候,你會選擇做、還是不做?
我沒有確切統計數據,但我自己看過很多人的反應是:那我放棄好了,因為我怕結果不好。
事後可能人生一直沒改變,有天想著「啊,我那時要是去做什麼是不是就不一樣了?」不然就是發現還沒做之前的恐懼都是自己放大的(恐懼真的是很強大的力量),其實要付出的代價也沒那麼可怕。
於是,一樣感到懊悔。

人真的是很容易讓自己懊悔的生物呢﹍﹍

記得幾年前,有位朋友問我:如果能讓妳回到過去的某個時間點,妳想回到什麼時候?
這個問題他問了很多朋友,每個人也都給了某個事件的時間點,但我當下還真答不出來。

後來想想為什麼答不出來,是因為我真的很少為自己的選擇後悔。並不是我每次的選擇都是「對的」,也不是我日子過得很好沒什麼遺憾,而是我在那之前的每次選擇標準都是,去做「我如果沒做,之後可能會有懸念」的事。結果不盡理想的時候,我也會告訴自己至少我做出當下最好的選擇了,結果自承。或許這可以算是,「選擇相對喜歡/需要的」而不是「避免自己害怕的」的好處。

那些相對喜歡的有時也會伴隨強大的恐懼,選擇的當下並不見得舒服。比如當展覽負責人,或要不要參選。像我這種內向人平常只想當角落生物,沒事實在不愛上台。老實說不參選日子過起來沒啥不便,我也有很多事可做,本來已經挺忙,加上這件事根本為難自己。但當時決定參選,也只是基於對組織感到不夠滿意,與其期待有人去改變,最快就是自己去做罷了。

說起來,好像每次期待別人能做的事,最後我都會乾脆自己來。結果失敗也不過就是繼續過著同樣的日子,我不會為做了決定後付出的時間感到可惜,因為一定多少會得到些什麼。但有些人會認為,如果沒在這條路發展,之前的努力都白費了。我覺得這種什麼都沒收穫的心態,才是讓努力白費的主因。

修教程或者每次轉行,我想的也不是「這東西我不熟」或「這東西的某部分我不喜歡」的排斥感,而是「多了這個東西/技能,也許將來會有幫助」,帶著這樣的期待去開始(我很明確自己不太想當老師但我沒後悔過)。實際去做以後,就算有天決定離開,讓我離開的原因,也絕對不是我還沒做之前以為的那樣。這就是做跟不做的差別。

拜此所賜,那些經驗也對我後來的工作頗有幫助。可以說選擇的時候,就已經做好了「那是人生一個過程」的心理準備,這樣就不會對結果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或重大失望。

到現在這年紀重新自問這個問題,與其說對某些選擇後悔,不如說對年幼時選擇前的準備不足感到遺憾。在知道自己會面臨什麼選擇的初期,與其拖置,不如把時間拿來蒐集資訊作判斷,都會比逃避來得好,即便結果是一樣的,這是我至今的心得。

說起來我是個懶人,但我挺討厭事情擱置太久。我沒看過一件事放久了會變好的,它通常只會不變,或者更糟。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當有了一點可以期待的選擇,通常試著去說「好」會比下意識說「不要」來得有收穫。即使結果不如預期,開了獎相對於遲遲不開獎,我認為還是比較好的,至少你不用再等下去。

遇到真的很不滿意的答案,開始想後悔時,我會問問自己:「如果我沒做,情況會變好嗎?」不會的話,就接受這個不好的結果,表示這個結果就是應當的、最好的結果了,只是我不滿意罷了。不滿意的結果,不等於它是錯的。

有時我甚至會做明知道會失敗的行動。因為產出結果、改變現狀更重要。即使不好的結果也會接續新的選項,強迫你繼續人生不是嗎。(當然,要在能承擔的範圍內去失敗)

#日子過下去有時需要一點反人性
#現在想回到18歲的記憶力跟易瘦體質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選擇
    全站熱搜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