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rl-4506318_1280.jpg

最近噩耗有點多,年輕有為的故人過世,也在朋友的牆上看到他的同窗自殺,自己和身邊人也發生一些事,有人還在風暴中心力交瘁。對於生命的逝去與無常有所感慨。在大家朝氣生活的背後,沒人知道誰背負著難以言喻的痛苦。有時候想想我們對於他人的容受度,會不會太小了呢?

所有看似積極向上的人生觀都會勸人不要逃避,面對困境才能走向和解。但﹍﹍如果悲傷大於所能負擔的呢?
夜深了,朋友提到《海邊的曼徹斯特》這部電影。這是一部關於死亡、負罪感與愛是否能救贖人的故事。

「悲傷」這個主題我寫過很多,它反覆出現在情感的各種層面。終究我們面對各式各樣的傷痛,其實是在收拾自己的破碎。有些人很幸運,在充滿愛的環境長大,受良好教育、有健康的家庭支持(包括經濟優勢),在尊重的環境生存,相對地不太面臨重大失落(除了至親死亡)與歧視。生活充滿光明的他們往往也是很可愛的人,但跟他們談傷痛或生命歷程有點困難,因為他們的信念裡沒有意志解決不了的問題。

可是,有些人就是在和最親愛的人的關係裡,體無完膚。雖然有家人,卻覺得自己像孤兒,或者雖然有家人,那家人卻是不得不逃離的,每每回顧又感傷著他們把自己人生活成悲劇。要他們怎麼不在心裡充滿哀傷?他們做著兩倍分量的課題(親人的、自己的),各種生命歷程都有可能連結到內心深處的恐慌,要不沈重就不是正常人了。

儘管可能只是小小的失敗,意義上每個人都不一樣。我們永遠無法揣測一件看似微小的遭遇會不會引起某人心中的海嘯。例如看到冷凍雞肉就想起冰櫃裡無法下葬的父親的派屈克,旋即恐慌發作。誰會知道雞肉跟恐慌的關聯呢?

「積極正向」是給那些尚未心死、還爬得起來的人的勳章。但人還有當下被擊倒在地,匍匐也難以前進的時候。這時候我們怎能訓誡他們逃避是可恥的、悲觀是無用的?那反而會顯示出一種幸運者的傲慢與淺薄。

不過,雖然有些「和解」遙遙無期(儘管是對於自己),我們面臨困局的態度多半還是會隨時間跟境遇還有更多領悟改變。把不能接受當成現在式就好,可以減輕一點對未來的絕望感以及對現況的自責。追求雖然逃避但仍在前進著的狀態即可,儘管蝸速。就像片中的李逃離曼徹斯特,卻為唯一的姪子從波士頓搬到鄰鎮一樣。

如果最後時間還是沒能趕得及給你更多的理解與釋然,還是要先擁抱自己。人生到最後就是活著這件事,而活著的樣貌有百百款,沒人可以替你決定是否高尚。

延伸閱讀:兩部療傷的電影:悲傷無法止步要如何走過

arrow
arrow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