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15826b10282.jpg

如果你和我一樣,已經距離青春遙遠,那麼你應該也跟我一樣,看膩了歌頌青春的電影。什麼初次戀愛的美好、校園舞會的悸動,從一開始覺得可愛、懷念,到現在感覺就像隔夜的義大利麵,黏糊糊又髒亂、一點都不覺得好吃了。

那麼,要怎麼把這種被拍得黏糊糊的題材,做成一道新鮮風味呢?葛莉塔潔薇(Greta Gerwig)選到一位好演員,瑟夏羅南(Saoirse Ronan)成功詮釋了這位內心細膩、有點彆扭、聰明卻又不時迷惘的女主角克莉絲汀,為這部作品增添角色魅力。

 

吾家有女初長成

家有青少年,大概是父母在當上父母之後,所面臨的第一次最大考驗。男孩子你可能擔心他能不能學會責任感、有沒有衝勁、未來是否有方向,但如果是個跟男孩一樣魯莽、又很有主見的女孩呢?克莉絲汀給自己取了「Lady Bird」這個新名字,並要求所有人這麼叫她,為她的叛逆跨出第一步。而她的母親就像許多母親一樣,還不及為女兒另取他名這種否定父母的舉止難過,就得忙著調適女兒與她之間隔起的那道牆:她不再能夠隨意進入女兒房間、不能知道她所有的朋友,女兒還經常和她起衝突。尤其是克莉絲汀積極想要遠離出生的鄉鎮,到遙遠大城市唸書,更讓媽媽驚慌失措。表面上母親說著公立學校不夠安全、紐約有911事件,以「我擔心妳」來箝制女兒離去(有沒有很熟悉?),但她背後難掩的,是「即將失去」的焦慮,還有害怕孩子沒有準備好就飛出去會不會粉身碎骨的恐懼。

01.jpg

愛情令人嚮往,所以容易失去自我

還記得青春期第一次感覺某個人很特別時的悸動嗎?不知道他喜歡什麼樣的對象、希望他不要討厭自己,所以察言觀色、小心翼翼地靠近,並且努力表現得討他喜歡。經過了幾次戀愛、碰過幾個爛人之後,我們再也不那麼輕易迎合別人,同時也遺忘了當初那種不知所措又飄飄然的心情。克莉絲汀的第一段感情始於欺騙,但仍然經過一段真心相待的過程,因此即便最後發現了錯誤,她還是意識到自己從這段感情中得到最純粹自在的關係,這成為她愛情路上的第一個基模。從這段愛情中,她學會尊重與寬恕。

第二次戀愛,她改變自己,結交不同類型的朋友(誰教青春期總教人迷惘什麼才是真正的自己),假裝是個酷酷的搖滾少女。在她瞭解這段感情的一廂情願之後,對愛情的天真期待多少幻滅了,但也換來她對關係的果決,這次愛情讓她找到自己該有的模樣,還有體認到真正重要的關係是什麼。

08.jpg

到底該不該「滾」出這個家?

然而人生的課題當然不會只有挑選舒服的關係這麼簡單。朋友和戀人都是相對容易選擇的,但如果有些人讓你又愛又恨,無法妥協卻也難以捨棄呢?

「你知道我們養你花了多少錢嗎?」、「你知道爸爸瞭解你總是不讓他載你到校門口,是因為你覺得他丟臉嗎?」家庭,是個經常讓人疲累、又感到愧疚的地方,尤其當個人意志與其他成員不同的時候。我們總是難免會羨慕那些看起來比我們更和諧美滿的親子關係,而在發展出邏輯與道德標準還有價值觀之後,也更容易為兩代間,基於數十年背景差異所產生的代溝,生出輕慢。作父母的即便努力給予子女自己所能的最好,仍會因為世代差異而感到無力。這一點克莉絲汀的父親選擇全然包容,而和她一樣倔強的母親,則是無論如何都不能退讓(母親這個角色往往也擔負更大的教育使命感)。一方面想給孩子自由,一方面又害怕孩子毀了自己。這種矛盾下,母親往往施加壓力試圖控制,卻因此更加強孩子抵抗的決心。

10.jpg

迷走之後,總會瞭解回家的意義

那些逃出家庭的孩子,絕大部分心理都仍期望著和解的。只是受過太多次傷,習得無助了,總覺得離得遠一點,關係還能維繫,再互相碰撞下去,只會兩敗俱傷。有些人走著走著,到最後都沒有成功「回家」,克莉絲汀很幸運,有爸爸在背後推了一把。媽媽曾經多次想透過寫信來和她溝通,或許終究基於母親的威嚴與面子,沒能把信交出去。但爸爸給了她機會。離開家以後,克莉絲汀初次嚐到遊子無根的滋味,加上經歷過朋友與戀人關係的釐清和修復,就像為她的家庭問題作預演一般,她終於能夠用更成熟的心態來理解父母。她懂得了父母沒有說出口的傷害,是基於愛她所願意承擔的包容,也理解母親一直以來的嚴厲,是多麼深切地期望她能夠成熟懂事、學會同理,即便母親或許用錯了方法。

 

在心理上,青春期是從「以為父母是全能的」過度到「發現他們也只是有著許多缺點的普通人」的過程。青少年之所以敏感,是因為他們的價值觀正在遭受強大的衝擊、加上還不夠認識自己的緣故。過往總有父母扛著的,這時卻只能自己調適,就連父母的建議,可能也變得不合時宜。誰說青春就是閃亮亮的呢?它同時也是殘酷的、撕裂的、個體分離的過程。這部不那麼閃亮亮的青春電影,倒是給了我們一個明晰的詮釋。

圖片/環球影業
媒體刊登/關鍵評論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