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5BOGQyYWFlZTktM2U3MS00NDdiLWJlY2EtODUxYzY0MWI1OTRkXkEyXkFqcGdeQXVyNjAwNTYwNDg@._V1_.jpg

我一直覺得,加拿大電影始終有種衝突美,在於電影裡的人多半表現疏離,卻阻止不了內在對愛、思念等等人性的渴望。在看加拿大電影時,我常常有種「你們看起來感情沒那麼好啊」的感覺,但事實上角色內心正水深火熱著。現在一想,這是不是其實也和很多時候我們自己的情況很像?當我們沒能學會精確地、自在地表現情感時,旁人也會自然忽略你的痛楚。甚至,我們自己很可能也未能察覺。

《再見了,拉札老師》講述蒙特婁一處小學發生教師在校內自殺的事件。事件過後校方依法安排心裡輔導做了幾次集體會談,匆促地聘用了來自異國毛遂自薦的拉札接任,從此展開新老師和學生共同面對死亡與磨合的過程。片中的師長們,一如大部分的大人,在面對突如其來的死亡時顯得無措。大家都不知道自殺確切的原因,而眼前還得繼續帶領著孩子們。在不確定孩子能夠理解多少、自己也不曉得該怎麼討論的情況下,大人自然而然決定對這件事就此緘默,希望事情無聲無息地過去。

隨著劇情進展,觀眾慢慢意會到這個陌生老師對教學並不熟悉,他的私生活也似乎面臨著某種失去,只是在避而不談的過程中,學生艱難地消化著死亡,老師也艱難地適應著異地文化。孩子的直率終究啟發了拉札,當他深夜裡獨自因個人境遇悲傷時,他同時瞭解到面對心中的痛苦與困窘之必要。於是他向其他老師學習更好的教學技巧,向孩子學習坦率地討論失去,甚至想帶領他們重新檢視死亡這件事的過程和意義。比起將悲傷交給專業人士處理,我們本來就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失去。或許落實在生活中自在地談論它,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自癒的一環,我們都不應該輕易放棄這個權利。

MV5BZTAwNDEwMDAtMjg3MC00NzAyLTgwMWYtNmE2ODdjNjc3NzAyXkEyXkFqcGdeQXVyNjAwNTYwNDg@._V1_.jpg

最終拉札因為個人因素必須離去。即便遭受校方制止,他仍然選擇好好結束這起集體性的悲傷,包括他自己的問題。他以孩子們喜愛的寓言與文學,教導他們生命的重量,以及我們永遠都有能力在災變後面對自己、面對逝者(或者任何形式的「失去」),過好每一個明天,只要我們準備好接納這件事。

拉札這個人,很有一種老式的硬漢風味,他很像上一代的父執輩,來自一個壓抑與更強調堅毅的環境。面對挫折,他們多半默不作聲地消化。表面上看似平靜無波,實際上艱困地面臨著政治迫害、經濟無援、痛失親人的苦楚,還要維持敦厚有禮、節奏正常的生活。安排這樣的人來討論死亡,是一種極大的對比。按理他應該是最不善於處理感情問題的人種,當他第一次在課堂裡意識到學生想著自殺的老師時,也確實顯得不自在,甚至跑去找校長要求換教室。然而到了片尾,卻是他主動想在大人圈裡揭露這個瘡疤。無論生理或心理,往往都需要清瘡才能重生。他代替所有不曾好好處理內傷的大人們,演繹一個成長與改變的過程,而這卻是由小朋友反教育他的真理。

最近的台大潑酸事件世新砍人事件,引起許多人主動分享感情糾紛或受到騷擾的經驗。這些經驗一方面反應社會情感教育的缺乏,以致許多人不曉得如何用正確的方式表態,一方面也突顯仍有許多人沒有處理失落的能力。我進一步地更擔心,當網路改變了我們的社交模式,第三方的情感連結和支援也跟著薄弱後,未來是否會有更多情緒障礙類重大事件發生?

MV5BMTc3ODY4MzQ5MF5BMl5BanBnXkFtZTgwOTY3NDAwMjE@._V1_.jpg

記得好幾年前的某天我接到朋友來電,告訴我她流產了,心裡很悶。雖然事情處理完了,但同時面對失去骨肉和感情的挫折,讓我當下決定騎一個小時的車帶著小禮物過去找她,好好陪她聊聊。然而今天,我們已經很少跟朋友通電話了。類似事件當事人的表現很可能不是撥電話出去,而是在網路上PO些意味不明的悲傷話語,或者貼個小孩物品的照片。底下留言「拍拍」兩字解決。熟一點的朋友私訊詢問個幾句,卻不會找上門。更或者,當悲傷超過一星期,就沒人想再留言安慰。那麼這種失落後伴隨的孤單,又該何去何從呢?

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在《論死亡與臨終》(On Death and Dying)提到悲傷有五個階段:否認(denial)、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沮喪(depression)、接受(acceptance)。但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忙碌的大人經常沒有走完這個過程,而是在否認或憤怒之後,強制自己遺忘,用其他事情轉移注意。或許也拜大人總有做不完的事所賜,這種方案往往看似有效(實則壓抑),以致於當大人面對小孩的失落時,也經常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去避免衝突。

久而久之,孩子們也成為這樣的大人,沒辦法聚焦於問題還有面對自己,如此代代相傳下去。直到某一天被某件事勾起創痛,或者創痛直接成為我們性格的一部分,而逃避或憤怒成為我們的慣性。所以你會看到打死不認錯的人、用憤怒排除/壓抑異己的人、異常執著的人,這些情緒暴力的背後都存在著一個手足無措的小孩,只會用強制手段讓別人閉嘴與聽話,以免勾起自己的焦慮,但同時也阻礙正常的情感交流,甚至造成許多家庭內的困境。

MV5BYzAzZmZlYTMtNGM3NS00MjkxLTljNTQtZjRiZWExNWI0MjFjXkEyXkFqcGdeQXVyNjAwNTYwNDg@._V1_.jpg

人生中必然有許多失落,有時候重大得令人倒地不起。也許是痛失至親,或者是夢想破滅。昨天我才看了另一部電影叫《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言及一位意氣風發的年輕運動員遇上交通事故粉碎性骨折後,如何重新看待自己以及夢想,並討論何謂人生真正的「快樂」。我們隨時都有可能面臨驟變,被命運嚴苛地考驗著目前的價值觀,必須調校自己的方位。你有可能發現一直以來追求的東西不值一哂,也可能突然驚覺自己並不堅強,甚至崩潰。而能不能順利度過這種過程,還是就此一蹶不振,關鍵能力是需要培養的,就從我們能正視與討論日常的失落做起。

現代父母經常深怕沒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輸在起跑點。但是比起學習各種才藝、上最好的學校、拿最多的資源,或許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足夠處理內在困境的智慧。這種智慧必須花時間陪伴與肯認,甚至更多時候是大人得一起成長的。孩子總是看著父母的背影、複製著上一代的思想長大,然後再拿它來面對自己的人生、被社會磨礪、感受各種價值觀的衝擊和背叛,感覺辛苦地生存。未經辯證的觀點,經常在人生中不堪一擊,造成認知落差並伴隨痛苦,因此我們需要盡可能地正視這些衝擊下的情緒,這是一切成長的代價。

如果可以,希望我們都能給自我更多的時間培養接受與活在當下的勇氣。那麼很多時候,人和人之間的隔閡以及失落感,是可以被化解的。這種餘裕其實和講究競爭與快速的主流價值有所扞格,可是一旦願意投入培養,最終你會發現它是人生最美好的禮物。


 

圖片/ifilm傳影互動
媒體刊登/關鍵評論網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失落 失去 拉札老師
    全站熱搜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