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老哥一起坐車北上,問到他最近在忙什麼
他說工作內容無趣,說下週要去內科見習
聊到R1、R2的專科醫生,為什麼要做實習生的學習
只是因為上頭的經歷了SARS以後,認為醫生應該什麼基礎病都能醫
卻忘了像SARS算是特殊疾病
醫生該會的不是各科的醫療知識,而是判斷該病症屬於哪一個專業的能力
或許台灣的教育就是這麼短視的
總希望一個人能夠全方位地涉獵,卻也讓台灣人疲於各方涉獵卻沒個專業
就像想要改變醫療型態卻不從大一的培養做起,卻要求畢了業的執業醫生去臨時抱佛腳
想要像歐美那樣自由自主的學習風氣,卻用了一綱多本的方式而沒有改變教育的本質一樣
當老師的時候我常在遺憾
讓教師與學生疲於應付的是那些過個半年一年就會忘記的知識
而不是把時間拿來學習如何應對人生
比起講述課本上的知識,我更想跟學生分享觀念
但過重的教育指標和規範,卻讓教師不得不把時間都放在課本和考試上
與其站在台上解釋課文,我更喜歡課後輔導或非正式課程的時候
剛開始做一對一課輔的時候
甲生完全背對我而坐
對於桌上的書本和老師,他連一眼都不想看見
本來我以為課輔只要教教課就沒事,當時才發現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後來私下打聽,才知道甲生有個動不動催他念書的媽
他念不好、也沒興趣,索性不看了、當耳邊風
對學習完全提不起興致也不懂其必要
我看教他再多,不聽也是枉然
第二次見面索性不提課本的事,直接帶他去圖書館裡
跟他說「你挑一本喜歡的書吧,什麼都可以」
他本來不想動的,又不能愣在椅子上,就下去找啊找啊~怯怯地拿了一本漫畫回來
可能想試試我會不會說話算話當真「什麼都可以」吧
另一方面也顯示他對看書有多麼興趣缺缺了
我愣了一下,沒想到他好膽拿本漫畫回來
翻一翻以後,覺得還是有東西可以學的(好歹是學校圖書館的書),於是同意了
從下週起,每次讓他挑一本書,看完以後跟我分享
一開始真的不能指望一個話少又不愛念書的學生能夠好好表達自己的想法
甚至可以說,以往的教育只是麻痺了他的思考,讓他以為學習就是死背書而已
所以他講不出個所以然來
我一邊問、一邊提醒、偶爾幫他接接話,點他一些書本的要點
如果看偏了、想淺了,就用問題拉他回來
慢慢地……他不再一直轉過身去讓我每隔十五分鐘得撈他回來一次,可以好好坐在我旁邊一節課了
他可以主動開口說兩句以上的話,願意用言語把想法陳述出來了
原本讓他自己定進度時他都盡可能定得愈少愈好的,有一次卻主動看得比我要求的範圍還多
老是低著的頭,偶爾也會抬眼看著我說話了
我才發現這個黑黑的、小個子、看不清楚臉的孩子,其實笑起來挺靦覥的
原本每到課輔時間就在擔心他會不會翻都沒翻過書就來,也變成可以期待他會不會多看一點了
走在路上雖然還是不習慣跟我打招呼,不過至少不會低著頭閃遠遠的,會多看我兩眼了
兩個月後,我終於成功翻開他的課本,讓他心甘情願在課本上寫下筆記
結束課輔之後,我跟他再次相遇的地方是我一開始想都不敢想的--圖書館
身為老師的驕傲是什麼?
不是班上有多少學生這次段考拿了90分以上
而是原本連一眼都不願看向書本的孩子肯花費僅有的十分鐘下課時間挑了一本書登記借閱的那一刻
不是底下幾個學生進了全校排行前10名
而是一向很用功卻不得要領到想放棄念書的孩子跟你說這次考試進步了幾分的笑臉
不是聯考有多少學生考上了重點學校
而是原本只會打架滋事的學生認真跟你說「老師我可以跟你聊聊嗎……」的那一天
所以,我總是會挑代課的時候、段考剛結束的時候,甚至上課時的補充說明
用影片、用一本書、一張照片、一首歌、或者一條新聞去刺激學生的想法
在聽完兩性議題演講的時候,去問學生愛情、去拿演講來賓做文章
去告訴他們除了演講本身,還可以從那個人身上看到什麼特質
而去培養一個看人和自我檢視的方式,即便聊的是身為老師通常刻意想忽略的愛情議題
一次段考考完,想說給學生輕鬆一下,於是拿了些電影去給他們看
學生挑了陰陽師這種神怪電影而不是充滿教育意味的舞動人生這一類的片子
電影播到一半我才赫然發現那是限制級電影^^b
不過幸好~一開始我就沒打算只是讓他們看看電影
打從影片播放開始,我就滔滔不絕地介紹片子裡的歷史背景、官僚制度
什麼是陰陽師、什麼是陰陽道、陰陽道與佛教和道教的淵源、日本和中國在文化上的關係等等
甚至演員的家世‧狂言師,什麼是狂言、與其並稱的能劇、淨琉璃……
電影演了多少,黑板也寫了多少
而到關鍵鏡頭的時候,學生的注意力也被我的說明掩蓋過去
就這樣有驚無險地娛樂了他們、也上了一課歷史
在上國文課放四季的照片給學生看時,順便複習一下楓葉之所以會從邊緣結霜的生物常識
或者拿自己做的遊戲去,告訴他們會玩沒什麼了不起,玩得出名堂才帥氣
而娛樂不一定只能和學習處在天秤的兩端,其實是可以雙贏的
給學生看知名歌手的MV,教他們分析方文山歌詞裡的修辭技巧
希望他們體認文學不是必須痛苦背誦的古言古語,而是拿來感動、思考和自我充實的
我從來不覺得分項瑣碎複雜的學習指標對於人生具有什麼意義
也不認為把書本上寫得清清楚楚的事情用嘴巴講過一遍就是所謂的教育
而我們的環境卻教我們用數字和比較來檢視自己的價值、建構自己的人生
雖不否認這樣帶來的成功和優越感,但我還真不覺得生命就應該被這樣的念頭或形式佔據絕大部分
在嚥下最後一口氣的時候,應該有另一樣真正能夠讓人寬慰的東西才對
而那才是活著該去體會的價值、是人之所以存在所要面對的課題
是包含了事業以及生命意義的大前提
然而,我們的教育真的有交給我們這些嗎?
關於文化、關於歷史、關於怎麼活得美好的思考能力,是我在課程上看不到的東西
關於怎麼去分辨大是大非、怎麼去擇善固執、怎麼去選擇與面對
並且相信自己所走的路可以是獨一無二的、毋須比較的
進而喜歡「自己」這個個體、喜歡這樣的平凡與不平凡、喜歡曾經經歷的--
高興、以及痛苦的事情
知道那些都可以是美好的、讓人生更圓滿的、讓生命有意義的
知道所謂的成就,不是名與利本身,而是名與利所襯托的本質
是即便身居陋室也自覺富足的那份充實
我的心裡有塊淨土是我始終想保護的部分
也是我畢生追求的一種平靜
我希望,當我的學生打開潘朵拉的盒子存在於這個世上的期間
能夠為他們在盒底放下名為希望的種子
好讓他們不至於被那些令人沮喪的現實所麻痺
好讓他們即便面對絕望的時候,還願意相信生命終將有所出口,總會有人能夠看見他們或幫助他們
我始終相信一個能夠明白自己的人就能真正積極地擴展人生
學業、成就只是一個過程,並且是自然而然能夠反映出內心美好的過程
所以,我才從來不問學生考了幾分,只問他看了什麼書、看到什麼事、得到什麼想法
然後,教他怎麼去檢視自己的收穫,讓它成為人生的資產
學習的意義,也就是這樣而已
背了多少東西,就長期而言其實並不那麼重要
瞭解什麼事情是重要的、什麼事情是要堅持的,自然就能走出自己的方向
只要願意去相信就有可能
相信值得追求的、可以擁有的,相信……自己是幸福的
因為人生很多的痛苦只是因為我們不再相信也不願相信美好而已
可惜,陪伴他們的時間真的太短了
而我們的教育體制永遠太過倉促
以致於想給的、能給的,頂多只能起個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