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l-1246028_1280.jpg

靖芸來找我的時候剛結束一段一直不被姊妹看好的感情。這段感情因為對方某些特質與條件剛好符合靖芸的喜好,是靖芸先喜歡上對方的,所以不免從一開始她就投入比較多。

我所認識的靖芸,是個直率又認真的女孩。家庭關係單純,父母如同多數華人父母般,對子女有所期待與要求,她也一直很努力琢磨自己,想被家人認同。不斷努力的她自然成長為一名各方面都不遜色且貼心的女孩,大家也認為她值得遇到一個願意理解與疼愛她的好對象,但她在感情上卻不太順利。

她跟家人的連結並不深刻,雖然彼此愛著,卻缺乏溝通,感情流於表面。偶爾聽她說起家庭關係,因為彼此個性和期許的落差,始終是她的遺憾。也因此,她很希望在感情上,能夠找到真正能相互瞭解的伴侶,而不僅僅是找一個共同生活的人。抱著這樣的期待,她總是謹慎地揀選著對象,觀察對方的價值觀、處事態度,盡可能想找一個善良大度、聰明又有想法,對人生積極的對象。但幾經交手後,卻也總是意外地發現那些原本具備這些特質的人要不是在感情上不忠誠、自我,就是不怎麼珍惜她。

每次她離開一段感情總是帶著許多傷,那些人對她介意的「缺點」也總是讓她一再自我檢討。我詢問了一下大概有哪些說法,因為我覺得她雖然不是個好討好的女生,但也算不上難搞,在做人方面該有的禮數也沒少過。聽她講完以後,我認為那些點與其說是「缺點」,不如說只是某些人格特質罷了。特質本身沒有好壞之分,當它會造成問題以後,才能算得上缺點。她的那些特質基本上她自己都有拿捏好,就像我自覺是個高敏感人,就會避開高敏感的弱點,盡可能讓自己處在可以發揮的環境讓它成為優點一樣。雖然偶爾會有些困擾,但是有自覺就可以降低問題的發生。即便如此,那些特質還是被拿出來說事了。

「我覺得,當他們那樣說的時候,就好像我過去的人生被否定了一樣,讓我感到很難過。」

她無法讓自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正是由於她的過去造成這些特質,這些特質集合成了她,而她卻因為是這個樣子不被所愛的人接受,這讓她不知如何自處。她多希望自己也能是個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女孩呀。但這種期待並不真實,每個人都必然背負著一些過去的傷痕,差別只是我們如何看待它們,決定著那些過去是否發揮正向的影響力罷了。

於是我告訴她三件事。

首先,很多時候人們並不是因為你真的有什麼缺點造成困擾才沒喜歡你,而是因為沒有喜歡你,那些點在他們眼裡才是問題(「沒有喜歡」跟「不喜歡」不同)。你想想,當你愛上一個人時,你會因為他那些小小的個性或習慣就不喜歡他嗎?通常不會,而是把那些當作就是這個人的特色,甚至還可能是魅力吧!就算真的是缺點,我們通常也會自動淡化它,因為他在你眼裡是如此耀眼。所以,不要糾結於別人給你的答案,那些答案很多時候只是他們找來解釋他們之所以沒那麼喜歡你的理由,事實上是,即使你沒這些問題,他們也不會喜歡你,而他們未必明白為什麼。

第二點是,當人們很想要某樣東西的時候,往往看不見其他。如果你在一段關係裡感覺無法做自己,不論是親子、情侶還是朋友關係,很可能是對方有他理想的關係模式,而他想方設法要達到這樣的理想。尤其是在親子關係中,因為權力不對等的緣故,也許你要被迫接受某些框架。對方基於對你有所期許而看不到你的本質也是常有的事。如果你要跟著他的標準走,往往會讓自己很痛苦。成長於這樣家庭的孩子,成人後經常要面臨很大的自我衝突,在本性和父母的標準裡打架。請對自己說聲辛苦了,並接受不夠完美的你、想要讓重要他人滿意的你、因為做不到而受傷的你,試著愛那樣的自己,減少對自己的鞭笞。

第三,通常在感情上我們都因應自己的人生課題,而有一套劇本。課題相近的人會走在一起,共同演出這套劇本。可能是喜劇,但很多時候是悲劇,因為課題就是你的弱點和盲點,是要讓你在反覆經歷中超越而存在的。

靖芸的家人對她的忽視,同樣也會在她的情人身上看見。並不是她偏愛高傲的人,而是因為她比別人能夠忍受被無視的日常,所以最後跟這些人走在一起。同樣地,就我觀察一些感情經常不順的朋友,他們往往不會被那些比較安全也願意對他們付出的對象吸引,那對他們來說太「無聊」了。最後他們會喜歡上的,經常是個性鮮明(所以衝突時也會很情緒化、激烈)的對象,然後每次破局後,他們就會再次對跟人相處感到疲累,而且愈來愈覺得感情就是這麼回事,每個對象都會發生同樣的問題。事實上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這麼反應,只是他們無意間會選擇最終如此反應的人罷了。

所以看見自己的課題很重要,而這一點很多時候是需要朋友提醒的。

靖芸的狀況,讓我想到她父母的相處模式。她說有一天晚上出房門到客廳拿東西的時候,母親正好看連續劇看到大笑,父親接著潑了她一盆冷水,說那是假的還看得那麼開心。或許這是老男人庸碌一生,退休後失去家庭價值與目標後,用來維持尊嚴的反應。貶低身邊的人來讓自我感覺良好。這種模式在她成長的過程反覆出現。父親這樣對待母親,母親這樣對待她,於是快樂在這個家裡彷彿是件錯事。

她後來碰到的對象有時也會出現這樣的模版。他們一方面希望她更開朗一點,一方面又在她表達自己(抵觸到他們)的時候反應不悅。那一絲絲的不悅即使沒有明說,也會被她敏感地捕捉到。因為是如此熟悉的、原生家庭就存有的指控。不意外地,當他們分手時,也是被用這樣的指控結束。這就彷彿她的緊箍咒般綁縛著她,讓她始終不敢放縱自己表達情緒。而這種不能自由表達的個性,又成為下一次被人嫌棄的理由。多麼令人感傷的循環。

這個世界上,有些人不希望你快樂。他們不是故意的,而是基於一些個人因素感到刺眼。他們通常以為他們是為你好的、是希望你幸福的。不是他們壞心,只是因為他們也有自己的情緒、自己的立場、自己的課題待解,而這些大過他們對你立場的理解罷了。多半時候都是在無意識中反應,連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言行會傷害你。我們必須試著解讀這樣的關係,畫出心理防線,盡量給自己圈出一方自在。若真不行,就得和他們保持距離或者放棄關係。這也是看到課題的必經過程。

媒體刊登/關鍵評論網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情傷 失戀 自我價值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珮姬 的頭像
    珮姬

    玩物尚志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