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nture-2548133_1280.jpg

前兩天一位閨蜜告訴我她之前相親的經驗。由於長輩積極安排,再怎麼被動她也還是礙於人情去了幾次。某一回按照慣例回答不合適婉拒以後,介紹人惱羞成怒跑來罵她:「這把年紀了又不是什麼美女,有什麼了不起的,憑什麼挑人家!」
沒有頂級條件連不喜歡人的資格都沒有嗎?
這邏輯很弔詭是吧?我想她當下應該滿受傷的。於是我告訴她,人是這樣的,看自己的時候,把自己當人看,有操守有品德三觀正確生活負責,我們都覺得自己是很不錯的人;可是看別人的時候,我們看的其實是他的角色功能性。爸媽有沒有扮演好爸媽的角色、小孩有沒有扮演好小孩的角色,伴侶有沒有扮演好伴侶的角色,這些,都跟他是不是一個好人關係不大。一個人有可能對別人是好人,但沒有顧好家庭,對家人來說就是失格的;也可能對別人是壞人,但對家人不可取代,當年陳進興被逮捕後,他老婆不也情深意重?
同樣地,婚姻市場裡,為什麼人家會說「挑」這個字,也是因為人家看的是你的功能,不是你這個人。你能不能扮演我的支持者的功能,你有沒有給我的後代做好榜樣、照顧他的功能。這些功能轉換為條件論,可能就是你的外貌(基因)、聰明(學歷)、能力(收入)、個性(好不好相處溝通)。他要列表一個一個打勾來確認。所以被拒絕會有一種認知失調,就是我看我自己(以「人」的立場)覺得非常好,你(以功能性而言)「憑什麼」看不上我?我的條件甚至「比你好」。他不會去想,以功能性來說,他可能也不符合你的需求。因為從「人」的角度來說,沒有誰會覺得自己差的。

也許很多人不想認同這一點。我第一次看到這種說法時,也認知失調了一下。可是仔細想想,我們到底都喜歡什麼樣的人呢?不就是那些我們以為可以瞭解我們,並且有能力支持我們、和我們分享愉悅的人嗎?一個人再怎麼學識淵博,當你需要情感支持的時候他都跟你講道理,你也是不可能喜歡他的。你可能會因為他在「擴充眼界」的功能性上值得往來,卻很難「愛」他,因為他沒有情感共鳴的功能。而情感共鳴與否,是很主觀、個人中心、非理性的。

在宅圈討生活的時日,我看過很多本性單純的宅宅交際能力卻不大好,因此始終單身,直到成為他們口中的「魔法師」。他可能用過很多方法去表現,比如學漫畫上的那樣積極努力對女生「好」,可是人家就是對他沒興趣,慘一點他的專長反而讓他變成工具人。我現在想想,他們通常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沒有意識到在人際關係裡,別人期待他們扮演的角色是什麼。他以為人家喜歡聰明的人,就什麼事都發表高論而且一定要講贏別人。心裡期待別人看到他很有料因而喜歡他,但其實弄反了,人們是因為喜歡一個人(扮演好跟我們互動的角色),他的料才對自己有意義,他獻殷勤才顯得可愛。否則我們都去跟科學家交往就好了不是嗎?但你從來沒看過女生會因為喜歡聰明的人,就特地都去找科學家交友的吧?

現在看看身邊那些相處融洽的多年夫妻,應該誰都可以找到幾個學習點,比如說願意為對方多做點家事,願意花時間聽對方無聊的抱怨,然後偶爾有需要的話,再用對方能接受的方式引導他換種思考。他們都確實扮演著「能夠提升對方、陪伴、帶來舒適感」的角色。結婚多年的友人也說,婚姻生活最後就是想著怎麼讓彼此過得舒服點罷了。我的一位朋友,人雖聰明,但對沒興趣的話題不耐煩,又愛講道理(因為他覺得這樣處理事情比較有「效率」,不要花時間在那邊處理沒意義的情緒)。他常常想不懂為什麼別人要浪費時間在於事無補的糾結上。不意外地,他的感情向來很難增溫或維持。有次我和另一位異性朋友聊到這位,對方表示:「雖然他是我的菜,但他的個性我實在沒辦法相處一輩子。我不想只能跟這個人聊他感興趣的事,也不想每次和他談心事,最後總會講到讓我覺得自己是個笨蛋。(然後心情就變得更差了)」
當對方沒有扮演我們期待互動的角色時,我們很容易感覺自己的人格遭到否定。你可能會覺得我只是就事論事,本非惡意,更不是人格藐視,但人就是會這樣解讀別人的反餽。
我們在追求成功和社會價值的路上,受到的訓練一直是如何快速、準確地解決問題、表現自己。但感情維繫上,對方希望我們扮演的,往往不是一個替他解決問題的人,而是能夠接納他的無力與軟弱的角色。這時候一直訴諸理性,反而會讓他自我感覺更差,適得其反。

昨天我和閨蜜聊天,提到適合自己這種彆扭星人的對象,必須是能接受我自我厭惡那個部分的人,我才能安心做自己,否則我會陷入必須一直討好對方的立場。她回我:「我能接受妳的彆扭。」每當我過度反省自己的時候,她會說:「沒關係,這是妳的風格。」這句話看似解決不了任何事,但它達成了兩種效果:第一是讓我知道有人可以接受我這樣矛盾的性格,而且他真的不在意。我不用因為他假裝不在意而下次小心不要造成他必須假裝不在意的局面(好饒舌),於是也不用在這段關係裡勉強自己。我們對朋友(或另一半)這個角色所期待的功能,也不過如此。

當然我也有另一派朋友持其他觀點:如果不能把朋友往正確的路上帶去,算什麼朋友?(由於性格的關係)他們可能會採取比較衝突的手段,比如試圖罵醒你、鞭策你。但這種方法往往必須建立在高度信任與深厚交情下,而且不能總是揮鞭,否則就顯得你是在自我滿足「我是個好朋友」的形象、罔顧朋友心理需求的人了,打壞關係的機會還是比較大的。(伴侶關係亦如是)

arrow
arrow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