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ssing-2353862_1280.jpg

要描述一個世代愛情的面相,我認為很不容易。然而我們這個世代確實有些什麼「不一樣了」,乍看之下似乎不好,但我想或許應該撇除好或不好的判斷,先來認識一下,為什麼會有這些現象,以及當我們更認識自己以後,有沒有可能把這些特點用更好的方式轉化為較理想的結果。

認識筱宜將近20年,我也聽了她20年,喔不,是全人生分量的感情挫折,從國小六年級算起。她是一個有點文靜的女性,外表秀氣,也善於打扮,稍微認識多一點,就會知道她頗有想法。喜歡閱讀,擅長手工藝,行動能力也不錯,很會安排生活。可以說,是一個婆婆媽媽會覺得乖巧,男生也覺得挺漂亮又聰明的女生,但是她的感情路卻始終空白。

年過30以後她出現了新的煩惱:每當別人問起她交過幾任男友,如果她誠實回答沒有,通常會得到兩種反應,一是對方打死不相信(因為她看起來很受歡迎),然後說「是妳太挑吧」,二是很多人覺得30歲還沒有感情經驗一定是人格有缺陷。這讓她苦惱是不是至少應該講個一兩段避免這些標籤。

「我也認真檢討過自己,還問遍所有朋友,我是不是有什麼致命的缺點自己不知道?但所有人跟我討論完以後都講不出來,雖然有點小缺點,但還不至於讓人避之唯恐不及,最後他們都只能說『緣分沒到吧』。」筱宜無奈道。

如果進一步問她,會不會有人很認真追妳,只是妳沒興趣就把人都逼退了呢?論起被認真追求的經驗,她還真沒有。通常是剛認識時看她漂亮虧個幾句,約不到就沒戲了。就算遇到可以觀察看看的對象赴約,也大多會吃飯吃得很尷尬。有八成男生不會找話題聊天,都是她在找話讓她感覺很累,也就沒再繼續。她開玩笑說:「別猜我是公主了,想當公主還沒機會呢!」她甚至有段時間陷入「難道我長得很醜?」的恐慌,更努力把自己塑造成漂亮親切的人,但看來沒什麼效果。她也嘗試認真過好自己的生活、認識更多朋友,看能不能吸引欣賞她的人,結果是她的生活真的很精彩但感情仍然空窗。即便她認為一個人也可以挺快樂的,偶爾寂寞時還是會覺得遺憾。

沒有好經驗可以分享,碰到怪咖的經歷倒是足夠她講兩個小時。偶爾認識一些看起來不錯的對象,她也主動積極,最後不是對方只想玩玩,或者莫名消失,就是個性非常難搞,讓她覺得相處起來壓力很大。

我曾想過,難道是她有什麼特質容易吸引爛人嗎?但是觀察起來並沒有什麼決定性的因素,除了個性讓人覺得不好呼哢以外,她也不是不會忍讓的人。甚至在早些年,她還經常作為男性朋友的傾聽者。那些當兵上班寂寞無聊的男人們,常找她訴說情緒。「但他們好了以後就拍拍屁股走了。我覺得我好像一座公園,人家心情不好的時候自由進入賞花休息,休息夠了就離開。」她說。有時還把裡頭的花壇弄亂呢~這聽起來有點糟。

既然女生這邊這樣,不如來看看男生的情形吧。上個月我一位在美國的朋友文傑非常難得地在深夜敲了我,跟我說他剛分手了超難過,而且還是被劈腿的。我跟文傑其實不太熟,是網路上因為關注一些共同話題認識的朋友,他大部分時間在國外,所以我們還沒有機會見過面。我想對這個世代的青年來說,網路的方便之一,大概就是跟親友難以啟齒的話題能夠輕易找到一個陌生人傾訴,對方也願意回應你,而且可以船過水無痕。

不過我又想了,為什麼這些私密的脆弱,反而不能跟親密的朋友聊呢?人類依然有情感支持的需求,但對現代人而言,卻有2/3的青年認為訴諸網路比面對面更自在。這些面向陌生人的傾訴,其實並不能轉換為自己與真正朋友的感情基礎。也就是說,那些能夠在現實生活上成為我們情感支柱的親戚朋友,共同面對困境的機會減低了,更多的是被報喜不報憂的角色扮演取代。

原本我們應該最熟的朋友,可能不見得知道你和另一半交往的困境,只得在你的臉書和IG上看到你豐富的生活面貌。然而這個面貌並不真實,甚至很多「好朋友」反而暗自在網路上較勁生活,執意於表現得比對方更快樂。

382H.jpg

男性在這個時代則正在改變:他們變得更纖細、更多地關注自我感受,也更害怕感情失敗。這是一整個世代的趨勢,我們的背景如此,每個人都變得更加敏感。過去人們把婚姻和家庭責任視為理所當然。當你不去懷疑其必要性並視之為義務的時候,你會比較甘願為此辛苦,而且認為把家庭角色扮演好比較重要。然而現在卻不是,我們出生在兄弟姊妹很少的家庭,從小也不像農耕時代那樣作為一個家庭的人力資源來成長。我們是消費資源的一代,比起「付出什麼」更慣於接受以及判斷該「選擇什麼」。永遠要選最好的那一個,才願意為此付出,所以我們一直在選擇,並且作為逃避的出路。

加上科技讓交友(選擇)變得太過容易,有些人的煩惱甚至不是怎麼好好經營一段感情,而是該怎麼應付那麼龐大的選擇,又不至於讓自己錯失最好的,於是頻繁地更換對象。每回分手都認為自己是在止損,實際上太過害怕損失的心態才是讓每段感情過了熱戀期就撐不下去的主因(花心亦然)。

文傑跟我說,早知道就不要投入了,因為過去都是他甩人,從來沒被人甩過,原來那麼痛。這讓我很震驚。他的感想不是體認到過去甩掉的眾女友們有多痛心,而是感情讓人受傷不如不要投入。若希望自己永遠站在主導開始與結束的那一方,那其實並沒有真正達到深度情感交流的階段。你會專注於在感情中收穫什麼、滿足什麼,這奠基於對方的付出與配合,而不是自己的參與。然而成長多半是伴隨痛苦的。倘若無法面對痛苦,就很容易一直在原始需求上打轉,尋尋覓覓,到了適婚年齡感情觀與戀愛模式仍然幼稚。

我曾經認識過這樣的男性朋友,可以說感情於他最刺激的部分,是狩獵的過程。他只對受歡迎的、看起來聰明漂亮的女性感興趣,如果沒有對手他還會覺得沒勁。積極追求到目標讓他很有成就感,但維繫對他而言是件困難的事。他很難把真正的自己攤在別人面前。最後因為內心寂寞只好一再追求、一再重複刺激-滿足的過程。

相反的則是有一部分男性變得畏縮,不敢告白與追求。由於害怕被拒絕,或者不認為有必要「追求」,他們比較傾向接收「自然成形的感情」,抗拒刻意也較為被動。這兩種極端的人數都比過去增加,也就意味著除非女性更主動地判別狩獵者和追求草食男,否則談感情變得更困難。

然而女性一方面希望男性變得更敏感體貼,一方面又仍然期望他有大男人的肩膀,這和現況有著重大矛盾。纖細的男人往往因為不自信或者情緒太多而無法給予女性安全感,他們的草食和游移不定更加深女性產生「這個人不可靠」的看法,所以不願意主動出擊。而女性想要衝刺的對象,又經常是那些明顯條件較好但是熱衷狩獵的男人們,和這些男人們周旋的結果,可能只是遊戲一場(個性穩定態度積極的男人很早就固定伴侶了)。

tumblr_o1y270lb671teue7jo1_1280.jpg

我所看過的單身問題,有兩種困局愈來愈常見,一是怯於表態,二是惰於改變。當然這和環境有關,畢竟我們現在每天上網就是面對大量的人,不再覺得單身對象那麼稀有,又比以往更放大自我感受,不習慣失去又極度渴望獲得想要的東西(但想要和需要有所差距,卻未必覺察)。自然在遇到困難時,會先懷疑「是不是我們不適合」。我們習慣選擇和接受選項自然出現在我們面前,較少主動去創造和表現自我價值。我們對愛情的嚮往是自在快樂,所以認為理應在最舒適的狀態下在一起。但我們的情感又更加纖細敏銳,這加深了自然和愉悅的困難度。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的需求和雷變多了、也更捍衛自己的感受,但勇氣卻減少了,還期待有個各方面契合的人出現,能夠一舉解決自己的寂寞。

我有位女性朋友長期陷入一段不明不白的感情。她和他是工作上認識的朋友,但兩人幾乎只有在網路上會熱絡談話,也只有喝酒時會摟抱調情,現實生活上則是「相敬如冰」。他們都為要不要認真在一起煩惱糾結,可是卻都逃避解釋,就這樣拖了一年。

「妳是說,你們沒辦法清醒地交往嗎?」我驚訝地問。她點了點頭:「不知為什麼,清醒時我們就是講不上話(除了在網路上)。」到底是怎樣地害怕感情失敗還有自我壓抑、情感表達障礙,導致這種局面呢?逃避讓兩方都無法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既不追求也不放手,只能虛弱地等待時間解決。


說了這麼多,還是要回到這個世代的特性上來找出解決辦法。自我感受敏感未必是壞事,如果能夠認真瞭解自己的需求,我們是有很大機會比上一代更認識自己、也找到更合適的對象,而不是靠忍讓維持關係。但如果不願意花時間理解個性成因,只是一味想找到一個自以為適合,實際只是想要可以耍任性的伴侶,那其實很難如願。網路對失敗案例的討論讓我們更加不信任愛情,這點必須有自覺地克服,除此之外,最好還能適度地去除自我中心,學會欣賞他人。

媒體刊登/關鍵評論網

arrow
arrow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