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en-2941437_1280.jpg

昨天朋友聊到,女性在故事裡認同的是「被拯救」,所以需要王子。男性認同的是英雄角色,某種程度來說或許也需要一個柔弱的公主,因此兩性就達成某種堅不可破的默契互相扮演需要的角色。

細思一下女性為何需要被拯救?表示我們並沒有活在一個自在的狀態,這個不自在的狀態是社會框架帶來的,但我們卻期望藉由好伴侶/婚姻來拯救自己。而為了達成「被選擇」,首先要把自己塞進這個框架裡成為一名稱職的公主(美麗)、母親(照顧者-包含老公與小孩),然後呢?又一輩子想逃脫這種不自在。

如果想用令人感到束縛的框架來拯救自己,結果往往是從一個坑跳到另一個坑。可能相對舒適一點,比如經濟升級,但總的來說,符合框架這件事就是沒完沒了的坑。所以我們要思考的是,怎麼走完人生也找到伴侶(如果你想)但是不要一直處在想被拯救的狀態?那就是不要認同「互相拯救」的模式,因為想被拯救的同時就是在承認自己無力、自願被支配。人不會在無力的狀態下能擁有自由,自由是需要捍衛的。

成長很艱難,而且往往進一步退兩步。當你開始思考有沒有必要活成某種樣子的同時,就會產生很多跟社會期待拮抗的矛盾。想要一口氣推翻就會被現實碾壓到爬不起來,周圍的人不認同你、要求你回到某種模式。本來就懦弱孤單的人,怎麼承受?所以光是要「過自己這關」就很難了。

要拋棄「想被拯救」的心情即使我也常常覺得做不到,可是一想到被他人拯救的代價是成為某種既定角色,以義務感過人生的話,怎樣都覺得不快樂。但思考跟改變太困難,多數人也就選擇按照原有價值觀走下去了吧。

我曾說關係會出問題,很多時候是自己跟自己處不來。有一部分就是因為我們在框架裡扮演著不符本性的角色,有時我們會用「責任」來說服自己。不是說我們不想就不要去承擔家務或親人照顧、各種情感勞動的意思。痛苦往往來自於你用什麼角度看待它,當它是「義務」就會很難出於「我想為你這麼做」,同時也會期待當我盡了義務,就可以相對主張我的權利(你也要為我做什麼),痛苦就產生了。因為你認為對方該負的責,對方不那麼想做,期待就會有落差。

那些覺得「愛我就是要為我買單」的女生,在被買單的當下,並不會有驚喜感,反而買單這個動作是在填她們心裡「他愛不愛我?」這恐慌感的洞。今天填了一分,pass,明天積分會重來,因為洞會清空,而且這樣的不安只會因為反覆刺激而增強,沒有止息的一日。

沒有這個洞的人是什麼狀況呢?你心血來潮送了一個你覺得適合我的東西,不是因為我生日到了,只是因為你剛好看到,也願意花這筆錢,是出於增添生活情調。當你把東西送給我的當下,你已經滿足了送禮的目的;我會為你把我放在心上(想到我適合)感到喜悅,感情的積分往上累加。因為不是有個洞等著你填,這個感情指數不會往下跌,當你繼續在生活上因為我的存在而樂意做什麼(同時我也樂意這麼對你),我們之間的滿意度就會慢慢增加。

拿友情來比喻,我們很少會說我認為朋友應該為我做什麼,才夠朋友(如果你老是這麼想,可能要調整一下)。我們不大會想,朋友應該請客才表示他重視我,因為我們不會預期友情必須用某種特定行為證明。但我遇到困難的時候,朋友帶我去吃頓好吃的,陪我走走,我就會感到很滿足。重點不在於他用何種形式,而是他願意陪伴,我們也很容易感受到「他覺得我值得他花心思」。那為何對伴侶會有很多具體的「應該」呢?

要是一個人承認他是你的伴侶,但你在互動中感受不到暖意,先問問自己定義的暖是什麼。如果你覺得對方要花500萬跟你結婚才證明你值得,那你的價值就是500萬。每天給自己標價、挖洞,然後一直讓對方來填的關係,多半走不久,對方也會要求你提供等價的報酬,比如包辦家事才是一個盡職的妻子,你想買個掃地機器人或請人打掃就叫「偷懶」。於是你會覺得我這麼辛苦(做我不想做的)你還嫌我偷懶,你根本不愛我。那一開始是誰把自己當工具標價的呢?

講女生講很長了,男性這邊先簡略(不然沒人想讀完

如果覺得扮演男性角色很累,先把覺得累的條目拿出來檢視,是因為被要求什麼?「用錢來證明愛」嗎?不認同的話,就不要老是用買禮物請客的方式培養感情(同時感覺被剝削),學習傾聽自己跟對方內在需求可能可以讓你換個方式培養關係,或者至少避開對價關係。如果某天你在買禮物時不是因為「我必須買(討好)」而是「我想買」,那或許成功一半。

這也關係到我們通常用什麼標準來肯定自己?一個人不太可能既用經濟成就來肯定自己又否定感情上以價值取向,這本身是矛盾的。

arrow
arrow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