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ther-2212101_1280.jpg

每當要談論兩性關係或成長方面的主題,因為必然考量社會期待、性別刻板印象、性別分工等因素,很容易造成一種看似對立或指責某一方的現象。然而人性與需求是不分性別的,為了論述方便,有時難免以性別取向較多的一方作為代表指涉某些現象,希望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諒解並把重點放在能夠從中獲益的部分。今天我們來談談社會化與獨立的過程中,兩性在進入家庭上的準備有哪些值得注意之處。

在我聽姊妹陳述感情近況時,意識到一件應該很多女性(尤其是戀愛經驗很低的)會忽略的事。就是隨著年齡增長,即便一直單身,人也應該是要成長的,但是對於何謂「成長」我們很少有機會系統性地耙梳和學習,而是經由瑣碎的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難逐漸養成。反之,如果在生活上一直有人可以依賴,或者不去用心留意的話,某些照顧自己與他人的能力就不會被養成。

成為大人是需要環境刺激跟自覺改變的結果。女性在出社會後學習「獨立」這回事,不單是指經濟上的,還包括生活能力與心態上的負責。成年後的女性出於對美的追求,通常會因為經濟能力提升,自住後開始改變學生時代的生活習慣:妝點居住環境,買比較有質感或風格統一的用品取悅自己,東西一多便必須學習收納整理,單品變貴就得學會清潔保養的技巧。也會為了健康、保養或省錢簡單煮食。東西壞掉就設法修理或尋求幫忙,平日規劃購物清單或旅遊行程,於是逐漸學會計劃與支援的技能。

在這個過程,女性通常享有一至數個資源共享的支持系統,也就是姊妹淘之間的交流網。交流網平日的分享包山包海,從購物資源到身心靈成長。只要慎選往來對象,即便單身也可以從中取得各方面資訊和感情經驗,截長補短並快速得到適應社會生活所需的知識甚至實質上的幫助。日劇《東京白日夢女》就描繪了類似情節,三位熟齡女子平日各有工作及生活要忙,一旦其中一位遇到困難,發出求救簡訊,三人便會相約居酒屋商量。對比今日社群科技發達,這種SOS功能更是不限時間地點,隨時可以開啟小組會議。不知不覺地,在女性獨立的路途上,同時也就養成進入家庭的生活技能。也因為社交緊密,人情世故、禮尚往來的技巧也是多少必須配合的部分。這是何以整體來說,一個家庭裡處理生活細節和人際關係等事務,通常比較上手的會是妻子而非丈夫。

男性們呢?由於從小就被要求獨立堅強、不可示弱等,大部分男性比較不習慣在小事求助於人或找朋友商量(近代有改善的傾向,開始鼓勵男性們表達需求及感受)。社會對男性的期待比較偏向經濟、地位上的成功,並認為這是男性對家庭做出貢獻、保護妻小最好的方式,因此男性的友好系統比較簡單,著重在實質(經濟)人脈與資源交流,較少生活細節和情感面,也不像女性間往來那麼頻繁。許多男性的社會生活是學生時代的延續:租個小套房,有些簡陋的家電用品,三餐大多外食,基本上家裡的生活感並不多。床鋪亂亂的,垃圾不會每天倒,不會煮飯,浴室偶爾發現太髒才打掃。對生活用品不講究,便宜能用就好,所以生活空間沒有統一的美感,或者常使用媽媽跟女友按其喜好買的單品,一用就數年,什麼時候壞掉也沒注意。(這裡僅指一個常見現象,也有部分人重視健身飲食和形象品味。)

很多男性在結婚前仍然過著跟學生時代幾無二致的生活,(應社會要求)需要認真負責的事情是工作,其他雜事可能習慣拖拉到最後一刻或敷衍了事。所以我們可以想像,為何很多太太會說丈夫老是叫不動,跟不寫作業的兒子一樣,差不多是這個道理。他們不像女性會因為社交面頻繁和朋友交流而必須維持一定的緊張度及品味,對於規劃工作以外的事情以及多工處理有難度。當他們進入家庭扮演丈夫和父親角色時,必須照顧的細節瞬間變多了。女性習以為常的部分原以為另一半可以跟自己一樣上手分攤,才發現對方做起來有困難,而這困難也讓更多男性選擇逃避到工作責任裡,畢竟他們一直被教育的是用工作成果來為家庭付出。這種現象在男主外女主內的上一輩,更有可能持續到老年,因此後中年/老年失婚的男女往往是男性急著交下一個照顧自己的女友,而女性選擇獨老的多。

很多女性抱著粉紅泡泡的心情戀愛、結婚,然後才發現丈夫像個兒子,納悶為什麼不能主動承擔生活責任,需要我去要求、提醒?為什麼總是髒亂?為什麼處理不好人際關係的潛規則?為什麼連自己都照顧不好?因為婚前他大多可以忽略。

人不會因為更新了角色就自動擁有該角色的功能,而是因為儲備了相應的能力,轉職才會順利。從「單身漢」轉職「丈夫」和「爸爸」是個非常大的跳躍,而社會系統和教育忽略了中間能力的養成,使得男性工作一多就焦頭爛額。男孩與男人的差別,往往在於有沒有脫離自我本位,把關心的領域往外拓寬、具備解決問題與承擔的能力,不管是心理上的還是生活上的。那些會說不要吵我、忙完也沒有下文的,多半沒有好好練習過,會本能想停留在年少時那種只需要處理自己就好的狀態。

然而女性很容易被一種男性吸引,就是像個大男孩般的男性,會覺得他們好玩、可愛,在這混濁的塵世帶來些許天真的浪漫。但生活/婚姻是另一回事。身心延續學生時代狀態的男性,可能很難在婚後馬上就負起一家之主的責任(姑且先不討論是否應該有誰當一家之主這個問題)。他們會覺得生活突然變得很困難、被要求的事多了很多,很悶卻說不上壓力來自何處,於是往往直覺上歸因於經濟上的負擔,然後把問題指向「我要養家很累」、「女生只會依賴、要求跟抱怨」。其實是兩性在進入家庭前的心理準備和預期有落差的緣故。

認真想要踏入婚姻或長遠關係,需要心靈伴侶的女性們最好在交往前認知到這個可能的問題。愛情很美,美在很多時候我們不那麼實際地算計,這滿足我們情感上想無條件愛與被愛的渴望。然而如果妳希望對方是個能夠生兒育女、真的有能力面對人生難關、能與妳撐起家庭的對象,在被他的天真吸引之際,請檢視他的心智狀態是否有相應年齡提升。這跟賺錢的能力幾乎無關,但會反應在他的生活細節、應對進退裡。倘若愛的是個男孩,就得有心理準備。

寫到這裡希望大家不要誤會,並不是生活從簡的人就長不大的意思,重點在於平日有沒有留心在細節處,以及層次更細膩的人我關係之建立。人為何需要有生活感、儀式感和秩序,是因為在執行過程中往往能讓你「意識」到自己以外的世界還有什麼存在。打掃、選物、與人交流的過程,能累積某些個性與感情的穩定因子,習得生活、與他人應對和負責的能力(包括經由對方的反應學會顧及對方情緒)。雖然在做的當下往往看不出來,但長此以往會有潛移默化的效果。

就好比一個人說他想脫單,但生活模式獨來獨往,不拓展生活圈,也不抱持開放的態度、對別人都沒興趣,那他就是一個自我封閉的狀態。儘管周遭都有人,他跟別人就是絕緣的。封閉狀態的人很難增長人我關係的技能,與世界也容易斷連。除了工作,生活細節隨便也很容易造成這種自我孤立的現象。有些人即使有交往對象,也傾向自我中心,畢竟結婚前不需要共同生活也無須插手對方的事,這種「意識領域都只在自己身上」的狀態可能讓感情深度連結不足。尤其是習慣由一方照顧另一方的組合,若被照顧者不論單身或交往都很少訓練顧及別人和生活上規劃分工的能力,進入家庭後就很容易不適任家長角色。如何自我訓練?前提要「動手做」,不是用想的或說的。

成熟即是如此,從改變自己的領域開始慢慢變成能跟外界共處、責任分攤的人,這會體現在方方面面你是怎麼安排生活、跟世界的距離如何,也包括有意識地負起關係中的責任,主動處理與引導關係品質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媒體刊登/關鍵評論網

arrow
arrow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