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莎士比亞是兩年前,由野村萬齋詮釋的「哈姆雷特」
因為看的是沒有字幕的DVD(不曉得為啥日本DVD都沒字幕)
所以在看之前就先把原著看過一遍,然後再一邊對照著影片看
說實在的不管是當時還是現在
對於莎翁刻意表現的戲劇張力總有種太過的不適感
也許當時的舞台劇就是這樣吧
從頭到尾我都覺得哈姆雷特確實是個瘋子@_@......一個陷於主觀的瘋子
後來看了黑澤明導演的「亂」,從簡介上得知改編自「李爾王」
買了「李爾王」回來,前陣子終於想到要拿出來看了

簡單來講,「李爾王」的故事是:

年老的英國國王決定將國土及財富分給三個女兒,他要求女兒們當眾表達出她們對父親的愛
長女用盡了天地間所能想到最美好的事物形容他對父親的感情
次女也不例外,李爾王很高興地各分了三分之一豐饒的國土給她們
輪到了他最疼愛的么女歌蒂莉亞時,誠實的她卻無法用言語表達對父親的愛
她說「就如同父親所給我的一樣,我對父親的愛不會太多也不會太少」
「我無法像姊姊們舌燦蓮花地將虛假的事說得真實,明明結了婚卻把父親說成世上唯一所愛的人」
那些真話卻引來李爾王的震怒,將這小女兒和忠臣肯特流放
傾心於歌蒂莉亞的法王為她真誠不欺所感動,於是毫不猶豫地娶了她
而將國土分完的李爾王,則帶著一百名士兵輪流住在兩個得到國土的女兒家
但失去了財富、地位的他被貪婪的女兒們視為麻煩趕了出去
在暴風雨的夜晚緊閉城門讓李爾王和零星幾個士兵在荒野受暴風雨的摧殘
女兒的狠心讓這位老父親傷痛欲絕甚而發瘋了
直到遠在法國的歌蒂莉亞因擔心父親而興兵來救,李爾王才瞭解真正的親子關係為何
然而大錯已鑄,戰爭失利的歌蒂莉亞遭到姊姊和奸臣的設計給絞殺了
李爾王在經歷長期的痛苦下心碎而死......

還是一貫莎士比亞的戲劇風格---親情、愛、背叛、忠誠、愚弄、復仇...以及「頓悟」
莎翁的戲會讓人覺得誇張得不可思議卻又似乎合情合理
「李爾王」裡頭另外安排了副線作為對照---另一位大臣的私生子設計陷害長子以謀取地位財富
聽信兒子讒言的父親追殺忠厚的長子,最後也是落得被自己兒子陷害失去雙眼的下場
然而當自己成為過街老鼠的時候,卻是裝作乞丐的長子扶持著他逃過殺身之禍
莎士比亞似乎很喜歡將人性的缺點以慘痛的代價作為報應
好強調出背後所要提出的問題
而他的表現方式讓我不得不聯想到西元前五世紀的希臘作家索發克里茲所寫的「伊底帕斯王」
他們同樣用「死亡」作為救贖/報應
而與死亡同等的另一個代價則是「刺瞎雙眼」
用非常血淋淋而詳細的模式強迫觀眾看那從眼眶而出鮮血淋漓的恐怖
甚而將這種報應不爽深深烙印在觀眾心中
但是重要人物的死亡---代表著「孕育」這場悲劇的「母體」(伊底帕斯的母親以及李爾王的兩個女兒)
其自殘式的死法卻又雲淡風輕地由旁人短短口述二語
時間短暫得讓劇中所有人以及觀眾都無暇花費太多時間去接受這個消息甚至想像它的怵目驚心
這是一種很奇妙的「強調」與「低調」
或許莎士比亞的確深受這位悲劇之祖的影響吧!
至少這樣的安排確實更凸顯了眼盲時令人恐懼發毛的感覺
而又較為委婉地避過了最嚴重的懲罰---「死亡」,採用其次的「眼瞎」來表現
又或者,比起死亡,活生生地感受雙眼挖出的痛楚反而更令人心驚膽戰
無獨有偶地...莎士比亞與索發克里茲都讓瞎了眼的人留下來見證更長遠的人間悲劇
這才是比死亡更深沈的恐怖吧!
莎士比亞更進一步地將這個見證的角色安排在主角之外的大臣身上
他犯有所有人可能會犯的錯誤,而且在戲裡他是個「一般人」
有他低劣的時候也有他想盡忠的時候(他是因為暗中幫助國王而被刺瞎的)
或許這也是莎翁的戲即使到了沒有君主制的現代仍能讓人深刻體驗的一點:
他讓所有人在戲中看到了自己!而不只是「某個主角」的個人故事而已

由於先看過「亂」的關係,看「李爾王」的時候總會不自覺想到「亂」的畫面
西洋的東西移植到了東亞,日本是個在君臣關係上十分內斂的地方
黑澤明自然無法像莎士比亞一樣
讓角色們脫口而出那些合於身份般高貴實際上卻又十足下流的台詞
他只保留了故事的主幹以及弄臣的角色
讓更大的瘋狂支配著主角,用戲謔的寓言陳述人生
(我們不得不承認弄臣真的是個很好使用的角色,所有智慧與低級的話都能經由他包裝而出)
而故事中的女性呢?黑澤明給了她們很好的理由:一個亡國的報復
當然,他仍然不忘了加上「貪婪」的糖衣讓它更加壯大
女人依然在戲裡扮演著始作俑者的角色
但是另一方面,同樣遭受亡國的另一位眼盲少年(又是一個瞎眼的)卻只是旁觀世局的變動
是否是黑澤明將男性塑造較能洞察事理的明智角色、而女性則是會讓情緒發酵的不智之人就不得而知了
或許在戲劇上,女性總是被男性導演作為服膺於禍水的形象
利用其孕育的本能暗示悲劇的開展吧@_@(或者這是父性社會的一種驕傲?)
然而一方面卻又安排她們草率地死亡......
也或許採用這種不真實感的安排可以作為平衡女性觀眾心理的補償作用吧!

西方研究莎士比亞的學者針對「李爾王」提出了幾個頗有微詞的觀點
李爾王真的在荒野中發瘋了嗎?
我倒認為,與其說他瘋了,以他半真半假的台詞來看,那比較像是悲極生樂的自然反應
流浪荒野的那一段是本劇裡用來表現李爾王頓悟的重點
他在這時候明瞭自己畢生的愚蠢,直指人心所貪婪的罪惡
要說這是瘋言瘋語倒是失之妥切

弄臣是個愚忠的角色?
這部戲裡從頭到尾都沒有隨著命運起舞的就是弄臣了
他永遠最清楚世上最邪惡的部分
雖然他說「巨輪在往下滾的時候若不放手只會跟著粉身碎骨,而巨輪在往上爬的時候一定要緊緊抓著它」
然而李爾失勢以後弄臣還是一直跟在他身邊扮演提醒他(以及觀眾)真相的角色
我比較樂於將他視為一個洞察人心但選擇善行的人
因為他是個其實可以比任何人更早謀奪一切的聰明人

肯特之所以跟著李爾是有其政治上的因素?
這聽起來有點陰謀論的論調令我始終無法認同......
學者認為肯特擁有自己的情報系統,所以能在法軍來攻時運用
他之所以選擇在被李爾王驅逐後喬裝回來跟隨左右有其政治上的目的性
但我實在看不出來他失去貴族的享受跟著一個一無所有的老人風吹日曬到底有什麼利可圖?
在戲的一開始他就對昏庸的國王直諫
說話之前他應該早就猜到自己不會有好下場,若是個有陰謀的人不太可能做這種蠢事
雖然眾人死後他落得了共同統治英國的地位
但這並不是一開始就能算計好的!
身為一個能跟國王參謀政事的貴族,擁有個人情報網也沒什麼好奇怪
以此作為政治目的的佐證實不恰當

三部戲劇看完以後有種異曲同工之妙......推薦給喜歡戲劇的朋友
黑澤明的「亂」平衡了西方悲劇誇張的地方,顯得更具真實感
或許這也是舞台戲劇跟電影的差別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