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朋友知道我最近下班後有在上課
至於上什麼課,由於說明實在麻煩,所以我通常是以「類似心靈成長或諮商技巧」一句帶過
不過,卻也因為這樣,大家都以為我上的是那種以活動為主、會在課堂互相擁抱的課程
其實差很多XD


今天,我把課程提早結束了
課程本身給了我一定程度的收穫,我也願意把它分享給所有需要的人
因為……情緒困擾的確是件會壞了人生的大事
如果你可以過得更舒適,何不這麼做呢?


山達基有著繁複的理論及技術,而且由於技術公式化的關係
非常容易被承傳、學習與驗證,甚至發展出可以獨立學習的教材
也因此,比起一般心靈成長課,成本更低、時間自由且更有效率
唯一的缺點大概就是理解力不足的人所得有限吧^^b


為了便於使用,課程當然也是針對主題作分類
比如人際關係、溝通技巧、完整人格、學習方法……之類囊括大多數人生活上實際需要的項目
採用各項訓練技巧以達成理想狀態
也因為課程非常條理分明的關係,基本上只要按表抄課都能完成
只是 依照個人學習效率,每個人進度不一
有些人三週完成課程、有些人要花上半年


一開始我就沒打算上一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分類課程
直接挑戰山達基的中心技術--戴尼提聽析
因為我覺得從根本解決問題才是良策
而依照他們的理論,「聽析」正是處理問題根源的方法


首先來簡單介紹一下聽析的原理
基本上聽析是一項引導人由個人資料庫中搜尋整理足以影響性格的因素
以釐清不明的情緒困擾及容易導致失敗的行為模式
簡單來講,它的前提理論是……人生中所發生的每件事、每個時刻、片段
都會被紀錄在個人心靈裡,構成龐大的資料庫
這個資料庫裡的東西足以左右一個人的個性、判斷力、行為模式……以致於人生走向
只是我們通常並不自覺
以下是我對課程的認識+自己長期接觸心理學的解讀


人生中的每個經過都是被紀錄的,包括事件、周遭環境及所有感知
並且絕大部分會消匿在記憶之外
即使是記得的事件,人的記憶也通常只對關鍵部分有印象、而將其他淡化處理
比如說~某個案描述:

我摔破了頭,被送到醫院縫合
我在病床上哭鬧不休,醫生與護士為了方便縫合將我牢牢抓住
醫生並且警告我再亂動就要請父母出去
後來也真的這麼做了!

這是我們通常在描述一件久遠記憶時的情況
我們會記得關鍵性的人、關鍵性的一幕、或一句話,除此之外的東西則是印象模糊
小孩成人後如此描述事件
也認為年幼時的威脅令他對陌生人難有好感,並且以為這件事對他的影響僅止於此
經過聽析之後,他會被要求復返該事件,且引導出更多相關細節
包括當時的病床、身體的觸感、周圍醫護人員的數目、視野所及的物品、顏色、氣味…等
這些原本在他的記憶中歸為「不重要的事」(套句心理學的名詞就是「背景」中的東西)
以致於他在事件描述時完全忽略掉這些
聽析會要求一個人在不斷複述和經歷該事件的過程中找出所有資料庫中可能的線索
於是,他接著說出了:

我躺在不硬不軟的病床上
醫生站在我的左方大約腰部的位置,在他後面有個護士
我的父母在我左邊頭側幫忙抓緊我,有人雙手按住我的頭
我右邊站了1~2名護士,他們用力地壓住我的手腳
我聽到醫生說「壓住那裡」,我感到右腳被壓得特別用力

我動彈不得
我哭鬧著,扭動我的身體掙扎,但不太能動
視野內是白色的牆壁、上頭很亮
我聽到醫生說「拿……給我」、我聽到器材與鐵盤撞擊的金屬聲
醫生對我說「你再亂動我就叫你爸媽出去」(模仿其語氣)
如此警告兩三次後,我的父母被請開了
我感覺有人離開,但我覺得我母親應該還在我旁邊,離開的應該是我父親
我感到很生氣、我感到
失去了什麼、我感到孤單、我覺得他(醫生)對我做了很不好的事
我感覺不到傷口的疼痛


於是他發現,他之所以處在人多的教室或圖書館內會感到焦慮
並不是單純因為自己無法專心的緣故
而是因為白色的牆壁和被圍繞的感覺會牽引出「受束縛」的痛苦所致
這會讓他感受到「受處罰」、「被威脅」、「孤單」、「即將失去」、「動彈不得」的危險
因而本能產生焦慮的反應
還有他即使有位甚至可稱為過度關心他的父親,卻仍感孤獨的疏離感
或許也跟當初父母的「離開」有關

這個結果和他原先預想的相去甚遠


之後,當他來到有著白色圍牆、人群聚集、指導員身穿白色制服的教室時
他可以有餘裕去分析自己處在該環境的焦慮了
甚而相信一些莫名的低潮與困境是可能可以解決的



課程開始前,我是帶著二十幾年份的包袱去的
心理學能夠讓我發現一些問題,卻無法解決所有問題
「易感」曾經是我創作的泉源,如今是我生活的毒藥
課程進行中,我一直在跟場域引起的不適感對抗
也對這組織及理論始終懷有敵意和不信任
也許……有一部份的我並不想改變自己吧
甚至第一次聽析完,我也產生了「如果我的記憶是錯的呢?那一切是否只是假象」的懷疑

今天我幫朋友做了聽析,她也有一樣的懷疑
不過我想通了一件事,也在這邊跟她說
就如同我今天所講的,姑且不論記憶本身是否正確
重要的是,妳是如何感受它與經歷它的
即使對事件狀況的判斷是錯誤的、記憶是模糊的
如果這件事真的對妳構成影響,那麼妳現在的感知習慣和思考模式必然與當初相去不遠
就像個案如何把完全不相干的教室和醫院比喻在一起一樣
也就是說,我們針對的是:妳是如何解讀和記錄這件事的
而真正會影響我們的性格和思考的,也正是這種反應模式
不論在病床上的身邊有多少人、不論醫院的牆壁是不是白的、不論有沒有人抓住頭
或許父母根本沒有在病房裡、醫生也不是記憶中的年紀
這個經驗仍然構成了

「白色」+「不軟不硬的觸感」+「不親切的人」+「許多人」…… =「受處罰」=「被威脅」=「孤單」=「即將失去」=「動彈不得」

這樣的心靈公式
這才是對當事者而言的真實
而真正會影響我們的,經常是被我們小看的那些線索
也就是第一次論述時被忽略掉的那些周邊細節
我想這才是聽析的用處所在吧


一個準確的聽析可以在半個小時內發現困擾20年的因素
但我也認為在聽析前應該對「待清新者」(也就是個案)進行一定程度的認知準備
以協助他進行有效且精確的「復返」(指回到事件並重新經歷它的過程)
才不會在描述過程中漫無邊際地遊走於模糊的記憶間而一無所獲
並防止他卡在情緒中無法冷靜經歷該事件(這會影響他對資訊的理性判斷力)
(我的最長紀錄是幫人做了兩個半小時沒啥作用的聽析,累死彼此了)


一個完美的「復返」,是可以在腦海中完整呈現經過畫面
而不是以三者的角度回憶甚至解釋「過去」

偶爾會有同事或朋友因為情緒困擾來問我有什麼方法可以解套
通常我會比較傾向建議「自癒」
經由正確的引導來讓當事者自行發現問題(因為每個人對事件的解讀都是個人的)
會比藉他人的經驗猜測來得準確
當然,這是初步情緒困擾的處理法,嚴重的還是得找專業人士
但不論是找專業還是自己來,對自己的心理狀態有正確和更深入的瞭解,我認為都是重要的
因為心靈往往比我們的頭腦更早意識到不均衡和危機
只是它會以一種隱晦的方式透露
甚至情緒的表象也經常給我們指向錯誤的方向
很多情緒困擾的原因,並不真的是眼前發生的事情,只是我們以為是眼前事物所引起
錯過這種自我警報也很容易錯過及早解決的時機,甚或誤導解決辦法
畢竟我們通常並不如自己所以為的那麼瞭解自己


 


P.S
因需建立在絕對正確認知的理論基礎上進行,關於聽析的技術在此不便說明
以免有錯誤學習與使用的事情產生,請見諒


山達基本身是個有爭議的宗教團體,我也不鼓吹加入,純粹把它當一種諮商技術看待
聽析本身並不會介入影響個案,或者植入任何觀念
正確使用在心理技巧上是無虞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