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公司都設有全勤獎金
而發給獎金的制度,通常會有一個彈性的遲到時數
比如10分、15分之類的
這個制度看在員工眼裡的解讀經常會是「只要我這個月遲到不超過10分鐘,就可以多得一筆錢」
或者視為薪資的一部分,想成只要遲到不超過限度,就「不會被扣錢」
換作是學生的話,就是「蹺課不超過規定時數就不會被當掉」、「考試只要有60分就算及格」
所以唸書的時候常會聽到同學在計算這學期還有幾節課可以蹺,或者期末考要考幾分才能PASS
這是人天生好逸惡勞的本性,人類活著的時候多半遵循快樂原則處事
追求成功者,是由於成功或習得新知帶來的快樂
沈溺墮落者,是貪戀不用辛苦的安逸
就連殺人放火,經常也是一種快樂原則的體現


很多時候我們做事情會三分鐘熱度
明明一開始是很有動力的、也把未來預想得很好
可是一旦開始做之後,漸漸就會感到辛苦與乏味
然後看著被那件事佔用掉的時間哀悼失去的自由和玩樂機會,忍不住質疑起做這件事的價值來
也許事情慢慢就荒廢掉了
或者若是不得不繼續做的話,也會拖拖拉拉,直到事情「來不及了」為止
一邊擔心事情做不完,潛意識卻一邊期待著「來不及」這條臨界線的到來
因為一旦真的來不及之後,就可以給自己一個「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的藉口
告訴自己「那就下次繼續努力吧」或者「我果然不適合做這個的呀」這種正當逃避的理由
讓事情可以演變成不那麼緊急(那就可以邊玩邊做了)或是不用去作


放眼公司同事,如果遲到時數超過全勤限制的話,之後這個月內就不太會準時到班
因為「反正拿不到獎金了嘛」、因為「早起實在很累」
可是真的是因為「早起很累」嗎?
假設8:30打卡要9點到才算起得了床的話
如果公司一開始就設定八點要到班,也一樣會養成8:30到班的習慣
有時候問題不見得是我們以為的「太早了起不來」
因為那個「太早」的定義是我們自己下的
其實我們只是偷偷在暗示自己「晚半個小時就不會那麼早了」
同樣的,廣告公司通常9點或9:30打卡,也一樣很多人10點才進公司,甚至更晚
這未必是他前一天晚上熬夜趕案子的關係
而是我們有個習慣會把討厭的事留到來不及了才做,這樣很多時候就可以不必那麼辛苦了
所以就算前一天早早下班,也很可能熬夜到隔天必須睡到10點才起得了床的時間才睡
然後再說「這麼早起床實在很累」、「晚半個小時應該還好吧」


如果將年輕人的理想抱負跟中年人比,熱情度會有很大的落差
很多人會覺得那是因為現實很殘酷、辛苦未必有等價的收穫,或者自己沒有機運、天賦
於是混著混著10年、20年就過去了
也真的會開始覺得現在再努力也來不及了
因為不管是體力、智力還是反應力,年過28以後就會衰退得很快
當察覺到自己記性大不如前之後,就更是認為離成功更遠了
不過換個角度想,當我們總是期待著「來不及」的臨界線來臨的時候
成功就已經是遙不可及的了
而不是我們以為的「只要努力的話就有可能做到」那麼樂觀的事
因為快樂原則會讓人脫離努力的辛勞而趨於安逸
也會讓我們欺騙自己事情總有轉圜的餘地
而讓該做與該想的事推遲下去


(相關的延伸想法接到下一篇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珮姬 的頭像
    珮姬

    玩物尚志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