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Z01.jpg

  若要提到吸血鬼,應該很多人跟我一樣,心中首先浮現布萊德彼特跟湯姆克魯斯那俊美無儔的臉吧。1994年《夜訪吸血鬼》上映的時候,萬千少女的心也跟著被螢幕上費洛蒙全開的兩位男主角緊緊擄獲了(包括當年真的是少女的我),好一陣子女生們都在熱烈討論兩位帥哥、不放過任何關於電影和吸血鬼的相關訊息,本片更是直接捧紅了布萊德彼特。同人誌市場持續幾年充斥著《夜訪》的二創,以及各種歌德式吸血鬼美圖。

  如果你也看過1972年開始連載的《波族傳奇》(臺版於1994年由尖端出版社出版),應該會發現《夜訪吸血鬼》的橋段和主題,與波族有頗多雷同之處唷!例如以兩位青年吸血鬼為主角、成為吸血鬼後對「人類」身分的執著、都曾經收養父母雙亡的小女孩、族人信仰著最古老的血統、到了近代有人追尋他們的足跡﹍等等,不禁讓人懷疑作者是不是暗地裡也是個波族迷呢?

  後經查證《夜訪》小說寫於1973年,出版於1976年,跟《波族》的連載時間不謀而合,只能說是個東西方美麗的巧合,或許上帝同時給了兩位作者暗示吧。
 

新浪漫派少年愛始祖

  《波族傳奇》正式出版和日本連載相差20年,恰巧地出版時也跟《夜訪吸血鬼》電影上映撞年(是約好的嗎?),臺灣觀眾等於可以同時欣賞到分別在美日兩地(電影界和漫畫界)掀起新浪漫派風潮的歌德式幻想作,實在幸運。

  關於吸血鬼傳說的演進會在後段略作說明,先來談談《波族傳奇》這部作品在少女漫畫史上的影響。

  雖然《波族》是我大學以後才找來看的作品,不過其實在我國小、國中時就已經知道它了。小時候我愛畫漫畫,當時台灣還沒什麼專門教授漫畫的工具書,大概也是1994年之後,大然出版社才引進一些日本的教學雜誌和書,內容大多是少年漫畫名家,例如大友克洋、池上遼一、江口壽史、浦沢直樹之流,少女漫畫家非常少,而《波族》的作者萩尾望都,是其中之一。

  在這之前,關於「漫畫教學書」幾乎只有一些以扉頁圖集結成冊、類似黑白畫冊的25開平裝本供人臨摹,在書店裡被列於美術類櫃位。最常被收錄的作者,就屬以《風與木之詩》聞名的竹宮惠子,以及萩尾望都了。這兩位代表作家,引領了日本少女漫畫進入少年愛、歌德式浪漫派之路。

加記:雖然波族是日本少女漫畫「美少年」題材的鼻祖之一,但內容跟BL沒關係。我想是在那個年代,少年這種中性體受到創作者注視造成的結果吧。對於浪漫派來說,沒有比這更適合的素體了。在這之前,「美艷」、「美麗」這個詞向來是專屬於成年女性的,而美少年的出現給了它很大的顛覆與衝擊,身形毫無曲線卻因年幼而充滿魅力,並進一步讓青澀成為一種誘惑力。這種回到古代對青少年喜好的探索,是在普及教育後,一種文明返璞的過程。

少年——人生最奇幻的時刻

  竹宮惠子和萩尾望都為何選擇「少年」,而不是少女漫畫常見的女性視點作為主體呢?或許是介於小孩和成年之間,這個不上不下、模稜兩可的模糊地帶,正是人生最奇幻的一刻吧。在這個時期所發生的事,是如此稍縱即逝。心智既像小孩、又似成人,是變化最為劇烈的時期。

  都說青春期最令人難忘,有多少人想捉住青春的尾巴而不可得。有限的生命體總是迷戀著短暫的青春,那些描述青春的故事,往往迷幻而炫目。過了青春期,就再也看不到龍貓、穿不得水手服,告別妖精和褶裙翻飛的世界。青春期的少年,更暗示著一種雌雄同體的狀態,既非男亦非女,成為古往今來藝術家們的繆斯。

  如果青春能就此停駐呢?《波族》選擇了讓兩位主角停留在14歲少年之姿,永遠成為不了男人,他們的青春可以無止盡地閃耀,命運卻也因此而殘酷。

PZ05.jpg

時間是最迷人的元素

  雖然少年愛由這兩位作家開始,不過《波族》嚴格來說不太算是少年愛作品,這其實是喜愛SF的萩尾望都,以她特有的角度試圖臨摹青春永駐後的感傷,一則玩弄時間的故事。

  波族,以血與紅玫瑰為食。波族之村是濃霧中的迷幻之境,類似中國的桃花源。那裡有永恆的生命、開滿玫瑰的花園、快樂知足的族人。進去過的人,無不終其一生回憶那片魔幻樂土;而出來的波族若要選定伴侶,也必須帶回族內承受古老的血液,換身續命。

  故事有意思的地方在於,獲得永生的艾多加,在此後漫長的歲月裡竟是倚靠身為人類時的記憶而活。他總是掛念著還沒成為波族之前的時光,直到一心守護的妹妹梅莉貝露身亡,他才領略成為波族之後,再也不可能擁有所愛或給誰幸福。永生帶來的不是青春常駐的甜美,而是與愛疏離的代價。往後200年的時間,雖然一直在歐洲各地遷徙(避免被發現不會長大),他總是不知不覺和他的家系有所牽連。每隔幾代,他的子孫或子孫身邊的人都會在不同時空下遇見他。或許這是出於他早已忘記的、對人類身分的迷戀吧。

  即便所有事件應主角艾多加而展開,但作者其實是從各個與他相遇的人類角度編織起故事來。在不同年代與不同國籍、身分的人相識後,艾多加的身影(對照不會有身影的「吸血鬼」之身)存在於格蘭史密斯日記裡、湯瑪斯的「藍伯特肖像」中、馬夏爾的小說內、卡夫利耶魯校史上。

  對於「人世」相當於不存在的波族,以另一種形式留下了歷史足跡而存在著,被後世之人發現這微不可察的秘密。

  如果說吸血鬼是人類對無法擁有的「永生」極致的嚮往,艾多加的存在等於是對此再次提問——得到永生者,也同樣會將短暫易逝的生命所衍生出的、對「時間」的窘迫感和行動,視為某種閃亮耀眼、不可得而懷念的東西。因為這是他們無法再煩惱的事了。

  吸血鬼跟人類的分別,大概在於,我們的「現在」都是由「過去」連結,但未必通往「未來」(若現在就死了的話)。所有生物的未來都有兩種可能,有(活著)或者沒有(死亡)。但吸血鬼只有「現在」,對艾多加而言,他的「過去」僅止於還是人類的時候,成為吸血鬼之後,只剩永恆的「現在」,停止走動的時間不會累積新的「過去」,也不會形成未來。他雖然「活著」,卻等同於死人一樣,屬於沒有未來的狀態。

  另外還牽扯到「存在」的定義,當一個人不再能夠被記憶,他到底還存不存在?相較於死去的人,死人能夠為子孫所憑弔,好比留下遺書的艾文斯,遺書效力世世代代,累世執行的記憶構成他存在的證明,艾多加卻不能留下存在的痕跡。就這一點而言,他也不比死人。那他到底是什麼呢?一個既存在又不算存在的物體,既不能說生也不能算死的﹍﹍就是吸血鬼了。

  前面那些獨立的相遇篇章,在故事最後因耙梳而匯聚、來到高點,艾多加的「永恆」在現世人有心追尋下,再次稍縱即逝,成為短暫生命體的過眼雲煙。不得不說萩尾望都對「時間」的掌握度、巧妙安排的對比感和辯證,堪稱漫壇高手。

Dracamer99.jpg

1899 first American edition, Doubleday & McClure, New York.

吸血鬼傳說略談

  現在我們所見的吸血鬼故事,幾乎都是近代文學家和電影業者有心美化後的結果。吸血鬼各個俊美、妖豔,或許是為了讓故事看起來多一分旖旎色彩使然。但吸血鬼傳說從11世紀到19世紀間,其實並不那麼美麗且具有吸引力。即使是後世改編最多,1897年史托克所寫的《德古拉》——這個最為人所熟悉的吸血鬼,在原作中也只是個頭髮蓬亂又陰沈古怪的角色,你絕對沒有辦法把書中的德古拉和《夜訪》的湯姆克魯斯想在一塊兒。如果被他潛進閨房,女孩們應該只會想驚聲尖叫吧。

  吸血鬼一開始源自北歐的吸血殭屍傳說,不列顛群島則是最早形成吸血鬼傳說的地方。到了14世紀,由於瘟疫造成許多不確定是否死亡的人被埋葬。那些沒死透的人在棺木中垂死掙扎,導致後來開棺的人看到死人身上流出鮮血,棺板也有抓刻痕跡,死人變成吸血鬼半夜跑出來的消息不逕而走。基於害怕,人們只好用劍刺穿他們的遺骸。

  1484年,義大利教皇英諾森八世批准出版《巫術之秘》,研究鬼魂、夢魔和女惡魔,教會正式承認世上有殭屍,各種妖魔鬼怪很快地應運而生。但不得不說那些光怪陸離的說法也啟發了一些文藝作品,例如莎士比亞的《亨利六世》就有屍體面對殺害自己的兇手時,傷口流出血來,揭發理查三世殺害國王罪行的橋段。

  16世紀末,封閉的東歐喜愛旅遊者的迷信故事,吸血鬼和狼人的說法跟著傳入。1520年至17世紀中,吸血鬼和狼人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歐洲的變狼妄想者就發現約有三萬個例子,人數最多是法國和東歐。

  1710至1723年由於瘟疫流行,吸血鬼迷信再次轟動。「吸血鬼」這個詞的原型「vanpir」第一次出現在官方調查報告中,指稱一位名叫普羅戈約維奇的匈牙利農民在1725年死後變為吸血鬼,殺害基奇羅瓦村八名人士。

  教會無意間讓吸血鬼迷信成為合理的事,一直到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之後式微。18世紀以後,吸血鬼隨著浪漫主義興起,轉於文學藝術中復活。死神被描述為來自冥間的少年少女,人們與其擁抱便會死去。吸血鬼從此敷上一層濃厚的情慾色彩,散見於詩歌、散文,並激發出長篇小說。法國作家諾地耶和大仲馬改編成劇演出,其後充斥各種通俗劇、喜歌劇、情節劇。

  雖然現在我們比較熟悉男吸血鬼故事,不過在浪漫主義時期,女吸血鬼可是不遑多讓的。描寫吸血鬼的第一部傑作,是戈地耶的《多情的女屍》,敘述一位漂亮吸血鬼與青年教士之間,不可實現的愛情。其後的《卡蜜拉》只選擇同性下手,可以說是第一代拉子吸血鬼了吧。附帶一提,凡赫辛的原型正取自這篇故事。

  由於這些精彩的前作們開枝散葉了歌德式吸血鬼傳說,才造就我們現在熟悉的《德古拉》,還有充滿致命誘惑力的帥吸血鬼們。

91FaEjsX0bL._SL1500_.jpg

美味的食物也要優雅地吃

  吸血鬼故事至少告訴了我們,不只鳥為食亡,就算非生命體也難逃必須進食的命運,果真吃飯皇帝大(咦)

  《波族》讓人驚艷的一個點是,萩尾望都恐怕是有稍微研究過吸血鬼傳說的,沒讓她筆下的人物頂著又粗又尖的牙齒,吃飯都要弄髒衣服(手工蕾絲很貴的耶)。如果大家有興趣知道吸血鬼吃起飯來會有多狼狽、多不漂亮,可以參考《吸血鬼家庭屍篇》這部電影,會有詳細示範,裡面的吸血鬼還會吃壞肚子嘔吐給你看。但其實傳說中的吸血鬼不需要噬咬,僅需用手從皮膚毛孔吸取血液即可(感覺怎麼更危險了?)

  18世紀的吸血鬼奠定了三個特徵:一、吸血鬼是一個「附體的鬼魂」,不會離開人體飄來飄去;二、吸血鬼夜間會從墳墓爬出來吸活人的血續命;三、吸血鬼戕害過的人也會變成吸血鬼。但只有日耳曼地區的吸血鬼沒有影子,也只有羅馬尼亞的吸血鬼怕大蒜喔,就算被刺到了心臟,也不是都一定會死。結論是你會很難辨識跟驅趕,電影總是比較美好(遠目)。

  波族不怕陽光大蒜十字架,但害怕人們的「信仰」。由於人們信仰他們是邪惡的,即使吸血對波族而言只是正常進食,他們仍因這股信仰的力量而須步步為營。波族摸一下就可以吸血殺人,符合傳說原型的樣貌,也是現在少見採用的設定;而艾多加的瞳孔顏色,也跟傳統吸血鬼一樣,是藍色的。

  沒有延續吸血鬼一定很俊美的現代版,波族裡也有普通人和老人。說起來,萩尾望都應該是想把波族塑造成一個隱居的、無害的族群,創造人鬼共生的可能吧。

mv.jpg

聽說要改編了?

  是的,事隔40年,《波族傳奇》竟然要改編日劇了!劇名叫「ストレンジャー ~バケモノが事件を暴く~」。雖然令人振奮,但傷心的是,除了「吸血鬼」這個設定以外,故事背景和主角們完全跟《波族傳奇》不一樣(摔筆!)

  主演是香取慎吾(把我的美「少年」還給我嗚嗚),可以略感欣慰的是,導演是「大搜查線」系列的本廣克行。那麼從追查線索的角度來描繪波族,或許可以拍出不錯緊張的故事來吧(拜託一定要!)

  到~底~香取會在片中拿著玫瑰花束嗎?(呃)
  該不會還是用牙齒吸血吧~?(預告看起來好像是)

  抱持著這樣那樣的煩惱,作為原始書迷,我仍然期待能看到不辱《波族傳奇》之名的改編。也希望2012年才得過紫綬褒章的萩尾望都,這部代表作有機會因此重新授權,讓新世代也能感受它不凡的魅力。 

PS.尖端版四冊《波族傳奇》,皆在書尾附上一位文學大師或評論家的解說文。各集解說者依序為小野耕世、齋藤次郎、清水哲男、村上知彥。

媒體刊登/Fugu Cafe

arrow
arrow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