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30104921662  

從小到大,我們上國文課的時候總是在說修辭、格律、背新詞,覺得詩人好厲害,但感受只有一點點。也許是心思要花在那些分析上,拆解了,反而看不全了;也許是年紀不到,只能理解字面的意思,還參不透背面意涵。念中文系以後,不乏要看大量的賞析說解、論文研究,可不知是不是文人雅士的浪漫,讓那些賞析也美則美矣,長篇大論的用詞優美之後,對架構的理解依然霧裡看花(愛寫字/廢話可能是中文人的毛病)。所以一路念上來,關於寫作倒是很少在讀書中領悟什麼,我想大部分人還是依著感覺揣摩意境練就的吧?但要「寫出優美的詞句」跟寫出「簡約、平衡、條理清晰的文章」,卻又是兩種不同境界了。如若要濃縮成一種思維清楚、不寫贅字的方法,可能在讀文的時候就也得歸納整理來著。舉一篇大家都讀過的〈山居秋暝〉,我想來試試在看完一堆話很多的「賞析」以後,是不是能簡要傳達它的意境又不失方法。

用我們熟悉的「起」、「承」、「轉」、「合」來分聯敘述,應該比較能夠想像各段安排在寫作上如何進行、不至偏重鋪陳。
先給大家複習一下,律詩的規則第二(頷)、第三(頸)聯出句(上句)和對句(下句)是要對偶的(詞性相對、平仄相對、句式相同),但這兩聯不能相同。
〈山居秋暝〉不論就表面意思、修辭或者裡層的「言志」上都是非常工整精妙的例子,試著用簡要一點的分析,直接學著行文的方式,看完應可練習作文。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首聯點出時空背景地點:山 天氣:雨後 時間:傍晚 季節:秋天
王維寫春、秋和一般文人習慣不同,除了當季節語,春天則傷別離,秋天卻顯空靈
本聯可以注意兩個重點字:
以「」寫山,表現空曠悠遠的視覺,也是心靈上的安適、不狹隘,雖然是秋天,全詩不用一字蕭瑟或負面印象的詞。
第二個重點字是「」。新,表示清新乾淨之意,表現作者感覺上、心境上的清爽。所以他不用「冷雨」加強秋的寒意,他的秋,是乾淨舒爽,清涼宜人的。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表)
仰視可見明月相照,俯視可聞清泉細流,上下相對。倒裝句型強化主詞視覺,而把靜態中「照」和「流」的跳脫出來。月照靜謐,是視覺上的純粹;水流雖可聞,卻是以熱鬧映襯幽靜,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意思。整聯承自首聯時空,是靜態的加強,而靜中又有動,不刻意呆板。
(裡)
」、「」和「」也暗喻隱士的淡泊高潔。月光皎潔、如明鏡高懸,青松正直而耐寒(歲寒指亂世),清泉澄澈喻人品,王維曾在〈獻始興公〉寫道:「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嶇見王侯。」比起酒肉,更愛林泉。
用字可見他對清明、高潔的追求。表面寫景,但把自己的心志包藏在骨子裡。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行文至中段,前面都是靜態,該破格出動態來。一方面搭配平仄的2、1、2形式對偶,將動詞放在中間,避開和第二聯同樣的句型(第二聯是2、2、1)。
而破格的方法,就是先將聲音竹喧」和動作蓮動」提前,從先前細聞、靜態的聽覺(水流)進入動態的狀況。另一方面,先聞其聲也可讓人期待源由,以凸顯後頭的「浣女」、「漁舟」,讓前面鋪陳的「景」正式落到「」的層面來,託物言志也在這邊逐漸明白。
至於這聲音出自年輕女孩,想必清脆悅耳,而非嘈雜。
同第二聯,這裡的用字依然展現和諧以及隱喻,「」、「」皆表現君子中通外直的風範,在字面上和畫面上都文雅。
第二聯跟第三聯在視覺跟聽覺的摹寫上巧妙轉移重點,動靜相望。表面是田園山水,裡頭是二度出仕後二度歸隱的情志,畢竟朝堂之上難為君子。
我們何以這樣猜測他的心思呢?尾聯可見端倪。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前頭一片景致優美、政通人和,這是所有人所嚮往的,也是詩人的政治/人生理念。即使是描寫秋天,也偏要用「春芳」一詞映襯。
」字用得輕巧,因為歇字不比「殘」字決絕,帶有往後的意。這裡的秋天不是百花或萬象,他不用這樣的字眼。而用輕飄的歇字,就好比這裡的山水人文令人舒適,還帶有希望。
而「隨意」跟「自」有任意自適的意味。寫到自己用了「王孫」一詞,偷偷透露這詩想講的,其實也跟從政有關,以一個官人的身分來看鄉野,是他對為官志節的期許、也是他想歸隱的心意。
本聯符合王維「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的思想。

王維廿一歲中進士,初期頗有鴻鵠之志,但仕途多舛,又逢變亂。大體上來說,這首詩已經一掃他中期歸隱時,尚有躊躇的意味,表現出非常安適的心情,可以判斷為晚年作品無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