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載於2011/11/1本人FB】


因為跟男主承諾過會宣傳+今天導演跟編劇來到現場
雖然很晚了,還是大略敲一下目前的感想
(由於是在精神不濟的狀態下寫的,行文會有點零散請見諒了)
感覺得出來是由年輕的團隊製作,期待台灣的影壇繼續成長茁壯


電影的主題一開始就很明確,也是文壇或影壇經常探討的話題
一個青春期似乎迷走又和夢想牽扯不清的熱情延續
30歲回頭來看青春期,有些釋然、有些懷念,也或許有些不確定的惆悵
anyway,那都是人生一段閃耀在過去的特別

「夢想」是個很美麗的詞彙
在它和現實結合之後,人們總要行走在幻想還是理想之中
曾經有位很想玩音樂的學生問過朱學恆,他為了玩音樂努力唸書想考上好大學
好讓家裡管不著他,可以盡情ROCK
但他卻在重考的煎熬和樂團似乎會有一餐沒一餐的實際考量下消磨出徬徨來
好像玩音樂靠的若不是莫名的堅持就是家裡養?(笑)
怎麼說都是一條自己跟家人都會十足憂慮的道路(我想所有的文創產業皆如此)
而我當時也回應了他,達到夢想並不見得如此困難,很多時候困難的是:
當你站在那裡,你才發現你緊握的並不是這世界想要的模樣
你不是得改變你自己,就是得改變這世界,但我們知道後者幾乎是不可能
而後,夢想還會如此美麗嗎?
這個問號就留待每個人尋找各自的答案了



本戲的選角有個有趣的地方
飾演阿森的曾宇謙正是夢想起飛、前途閃亮亮的明日之星(事實上也已經是台灣之光了啦)
第一次聽到他演奏他才小六,當時我很明確知道這孩子不是默默無聞的那一種
之後這幾年他陸續拿下幾個國際小提琴大獎,包括台灣還沒人得過的柴可夫斯基(樂團與評審特別賞)
而森爸張克帆,在曾經大紅大紫的偶像團體之後,星運也隨著年齡幾多波折
繼續待在演藝圈畢竟得轉型為觀眾喜歡的偏諧星的路線
連他自己也說,每天切換自己的角色是當諧星的基本能力
看得出來他一路走來必然經歷過不少心理轉折,是觀眾或許從未深思的
當我們看著李安還是魏德聖那樣十年修得的結果如何閃耀時
也同時看看這樣一個起承波瀾、或許夢想在人生中更可能會演變的形式吧


戲的最後其實家人都願意讓阿森自行選擇(學業or音樂)
不曉得編導有沒有設想過,更多時候的父母是不願改變想法的呢?
畢竟這不只是親子觀念上的不同,還有立場上不同的緣故
其實掙扎於夢想的人,並不需要擔心熱情不夠(如果真的很愛的話)
其痛苦有時也不是必須省吃儉用地生活
而是讓家人擔心的那抹歉咎
也是這樣的歉咎讓人終究還是難以只顧著逐夢不是嗎?
我想森爸是這樣的,為了家人隱忍自己,無法真正燃燒夢想
這不見得是誰限制誰的問題
既愛著父母,又同時寧願彼此是陌路人可以不用去顧慮,這牢籠就是所謂的親子愛了吧
我想很多時候這主題終究還是無解的
父母永遠會用他們認知到的世界和立場去擔心小孩的路,這就是為人父母的天性
即便他們可以同理你,和支持仍然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噢,對了,既然編劇說他想寫的是後青春時期的心思(大概就我這年紀吧)
就如我開頭所說,回頭再來看青春期
既閃耀刺眼、令人懷念又帶著些許不確定的惆悵
我曾經完全不顧課業地玩創作性社團,也為此在聯考付出代價
也許也在往後至今的人生旅途持續付著代價
我總是既想要讓自己好過、也想要讓父母滿意
所以致力於喜歡的事、也試圖想讓它們值得驕傲
結果得到了些什麼,也後悔了些什麼
或許逐夢在某種層次上會是這樣,然後呢?
到我躺下的那一天前,也可能從來不知道該慶幸還是後悔
這就是人生吧



最後,來說說實際拍攝上的一點淺見
因為時間不夠了我就條列個人觀感:


1.意象的濃度略顯不足。當然用鴿子帶入是個好主意,但影片所要傳達的意念,仍需要透過更多的色調、聲音、畫面(EX:天氣、壅塞感等)不斷暗示觀眾,這中間不能有所猶疑。


2.主要演員畢竟是生手,表情的細緻度不太足夠,情感的表達很大剌剌,而且看起來也像是「在大人面前表現出來的表情」,跟我以前請學生演話劇的狀況有點像。我想孩子們對於接拍電影、跟大人工作還是感到些許生怯吧


3.不知是剪接還是劇本造成的劇情銜接零碎,在對手戲的承接上略顯粗糙。比如森爸終於忍無可忍對父親大喊「自己的孩子我自己會教」之後父親的反應,以及阿森把小提琴砸壞時森爸的反應。因為是重要的場景,在情緒發洩完後沒有一個「轉」、「合」,有股放出去沒收回來的虛弱,有時角色對話也接得有點冷場。也許是因此以致於讓我感到小朋友們有種很ㄍ一ㄥ的FU


4.森爺原本強勢地決定孫子的學習方式,會在考前最重要的一年說出「等他玩膩了就會回來」這種態度的轉變實在讓我百思不得其解(至少我認識那類型控制欲強+老一輩的人是沒那麼好說話的)


5.不知為何(推估)20年沒玩音樂的森爸居然一上台就彈得一手好吉他,我才五年沒碰樂器就連譜都忘了怎麼看了@_@
下台後又為何感到如此失落呢?是在哀悼晚了20年發現的青春?
突然間上台眉頭深鎖地彈奏一首小朋友們都沒練過的歌,而且很神奇地眾人合作無間演奏完了……或許這種夢想的延續、遲來的激情還是終於傾洩而出的多年憂鬱可以再換種更隱晦方式呈現,會比較自然(如果編導有意要以誇張風格凸顯,整部戲就應該再更誇張一點,參考〈少年手指虎〉)



6.雖然講這樣有點瞎,阿森跑、鴿子飛那段我一直以為他是要趕去比賽的,是我錯了嗎?因為他一開始去醫院是慢慢走的,而最後他也沒出現在比賽現場,結果那時究竟是在趕什麼?(雖然我知道這是象徵破籠而出的瞬間,但在劇情上希望也能銜接得順暢)


7.雞蛋理挑骨頭~森媽唱歌的音不太準……



這部戲最亮眼的地方個人認為是演奏類的配樂
雖然曾宇謙國際舞台等級的技巧在電影裡足以添色
重要的還是幾首配樂的曲目選得很恰當,改編ROCK風格也成功
是個會讓我想收OST的配樂^^
片末上舞台前的寧靜很有意象,我滿喜歡的



後話--
不曉得影像工作者(攝影、繪畫)是不是會有這樣的現象?
習慣圖像式思考,習慣腦中一頁頁關鍵性畫面的閃逝
因而善於捕捉,但比較不習於侃侃而談的文字敘述
在描述事件上,比較容易顯得零碎
至少我在同時從事這兩種創作時,會有這點卡關的狀況
說起來我畫圖的時間還是比較長的
雖然這幾年停筆了,對文字的接觸也比較多(當然平時的閱讀訓練還是兩者都盡可能不偏廢)
但仍會分別將圖像和文字思考用在不同類型的創作或觀察上可以分頭進行,要結合卻挺不容易
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我在看電影時常常會注意到的點
這幾年國片進步了不少,從50年代到現在,國片多半脫離不了流暢性與完整性的弱勢
(雖然好萊塢狗血又芭樂,仍不可置否它在流暢性上的優勢)
當然台灣的電影工業一直是單打獨鬥的困境,比較缺乏規制,相關訓練和傳承力也許也比較弱?
(這我就不曉得了,要請教專業人士)
跟國外比沒有什麼意義,但哀悼環境的艱辛終究不是讓觀眾進戲院的理由
如何在小額成本內創造奇蹟,仍有賴這群願意熱血逐夢的熱血青年們突破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