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寫寫關於在台灣創作的一些現象,但總是千頭萬緒,最後又不了了之
離開漫畫公司以後,和昔日的戰友們以及一些有夢想的創作者偶爾聊聊
對於在台灣畫漫畫這件事......真的是有一些很想一吐為快的想法
今天腦袋瓜有點打結,先來說個大概吧......
常有人抱怨,台灣的漫畫創作不論作品或環境都不比漫畫大國日本
就連後起之秀的韓國,也因為政府的大力支持而長足進步
講到咱們的本土漫畫,似乎就只有無盡的嘆息......
讀者會覺得...既然要花錢當然是看好看的
也許看了一兩次國人漫畫,覺得還是日漫是王道,於是投奔太陽去了
而國內的漫畫家不但落了個市場小本來就難以為繼的立場
除了大聲疾呼「團結、一心、救台灣」以外,也只能啜泣讀者的無情
到底這其中的差異在哪裡?
為什麼有人努力地畫、拚命地燃燒,卻照不亮別人呢?
台灣雖然饒富人情味,不過台灣的市場可沒有那麼「客氣」,台灣的讀者也不願做撲火的飛蛾
而台灣的創作者從熱情到失望,最後不免為了溫飽轉移陣地
身為漫畫圈的一份子,從過去的創作到日前正式踏進漫畫出版核心
我的眼光也隨著從「創作者」轉變到「生意人」
身為創作者的熱情則是轉為期望協助後進的自許
我也終於瞭解到,創作者與出版商總是不對盤在哪裡
追根究底是對於「創作」這件事的觀念
接下來我所要說的漫畫,主要是指狹義的正式出版品
簡單來講,今天出版社要的是什麼?
是「能夠大賣」的作品,換句話說,就是「符合觀眾需求的作品」
觀眾的需求是什麼?是輕鬆詼諧、寓教於樂、美夢成真、知識瞭解、徜徉幻想的邊界
再來我們來談,什麼是「好作品」?
老闆說:觀眾喜歡的作品就是好作品。anyway~跟上者差不多,就是大賣的東西
創作者說:創新的、技巧高超的、有深度的、不落俗套的東西
發現問題在哪了嗎?
「觀眾喜歡的作品」這是一個取自多數人的客觀標準
而「創新的、有深度的......」這是一個主觀標準
試問......
「創新的」有沒有可能是「搞怪的」?
「技巧高超的」有沒有可能是「眼花撩亂的」?
「有深度的」有沒有可能是「難以理解的」?
「不落俗套的」有沒有可能是「不合邏輯的」?
如果一個創作者沒有去客觀求證這些問題的話,理想中的作品可能就跟市場價值相去甚遠
常常會有落選的創作者說「你們不懂我的心」
甚至質疑出版社的編輯都是一群沒眼光的東西
今天我不來說出版社的人到底是不是個東西,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說:
如果你的創意讓一群編輯都看不下去,為什麼認為讀者就會愛你呢?
連想要拉拔新秀的人都不認同的作品,何況是只靠一兩頁甚至封面就決定要不要買書的讀者
即使有人認為這是編輯個人喜好問題,但作為一個漫畫獎的評審或編輯
至少也清楚自己的立場、並且有能力看得出一部作品大致上能不能受到市場認同
所謂的漫畫,它要從畫在紙上的東西變成人家買得到的商品
其中經歷的可不只是放到機器裡印出來這麼簡單而已
尤其國人漫畫大多會先經過連載,還有連載前的先行宣傳
先宣傳、再連載、蒐集讀者回函、調整宣傳或創作方向、
編輯成冊(這中間包括書要怎麼印比較好看的一些細節)、市場調查、再宣傳
然後物流分配讓人人可以輕易買到
製作過程也是需要耗費心神去排版編輯,甚至安排宣傳活動(簽書會或贈品)、做媒體鋪路等
這些耗時費事又花錢的事情,想當然爾老闆可不是錢太多的凱子
如何要用一句「你不懂我的創意」來說服公司為你出書呢?
就算公司肯出沒什麼特點可言的作品,要負責的編輯拿什麼臉面告訴人家「這是我帶的人」?
要企劃行銷人員怎樣昧著良心申請資源、騙消費者「這真的很好看」?
至少這點我是作不來~
如果你的東西真的好,還怕你的編輯不挺你嗎?
就算一個編輯瞎了,會一整群編輯都瞎了嗎?
可能你會覺得說:公司哪有作什麼宣傳啊?不就是打打字書就出了嗎?
有的字搞不好還是作者自己貼的咧......講那麼偉大!
這樣的話小木偶問你:你有沒有聽過漫博會啊?
你有沒有看過書店貼的海報?
你怎麼知道什麼書快出了?
你怎麼知道什麼書現在很紅?
你可能會說:什麼書要出是我自己上網查的啊!
是我跟書店拿傳單看的啊!是我上公司網站訂電子報的呀!
好看的書是我自己挑的、是我朋友告訴我的.......干宣傳什麼事?
其實把資料整理出來、把消息放出去、把書鋪貨到你會去的書店、把海報貼在你看得到的地方
讓你在看偶像劇片尾可以看到XX出版社協力、某某漫畫家原著、或者某書展的消息
又或是某漫畫家得了什麼獎、被什麼雜誌訪問......點點點
這些就是宣傳啊~
這些要不要工作人員?要不要市場調查?要不要人去放消息?
要不要從平時就跟相關機構打好關係?(以前下班後接到記者電話還要馬上準備資料)
要不要主動幫你去報名什麼展什麼獎還要飛到國外去跟世界各地的出版社洽公?
要不要把你的書奉送到記者面前跟他們說很好看還照三餐請他們寫稿?
甚至寫好拜託他們刊出來好讓大家「覺得」這部作品好像很有話題性?
你知道一位大師級的作者背後有多少人在運作嗎?
所以...想當大師之前,得先學會把別人的話聽進去
也許,你真的是不世出的天才
你有傲視群倫的洞察力,看得比別人深遠
但是很遺憾的,漫畫是商業產品,它跟藝術或同人誌不一樣
老闆要的永遠是立即見效的東西(他還得養上百名員工哩),而不是曲高和寡的藝術品
讀者要的也是娛樂心靈,而不是上世界藝術概論
相信我,全世界的出版社都寧願多出點可以馬上大賺的狗血,好讓他們還有能力出下一本書
也不想養一個畢卡索等死增值
何況,誰也無法肯定你真的是個畢卡索,你說是吧?
這麼說來,有些人就會很不服氣地說:
那麼難道所謂的商業漫畫,就是灑不完的狗血、把觀眾當傻瓜便是?
這是個創作者在觀念上很大的盲點
有太多畫漫畫的人過於偏執「創新」這回事了(論壇上永遠吵不膩的話題)
以為所謂的創新就是「完全不一樣」,只要人家用過的橋段就是老套、模仿,因而引以為恥
實則不然
人們都有一些共通的心靈需求、共通的價值觀、共通的邏輯概念
這就是為什麼羅蜜歐與朱麗葉永垂不朽的緣故
為什麼戀愛總是要相遇和告白、為什麼英雄主義是少年漫畫的根本
如何在同中求異,就是走出一條新路的重點
你可以畫一個很另類的角色、可以編一個很陌生的時空,可是總有一些萬法不離心的原則
那些原則叫做邏輯、叫做心理需求滿足,換句話說...就是某些「俗套」或者「老梗」
所以為什麼「老梗」永遠存在,那就表示那是人們共通的需求所在
如果一個創作者執著於所有的「不一樣」,而偏離了少女對愛情的渴望、少年對成就人生的嚮往
捨棄慣性邏輯而搞出一個不知所謂為何的作品出來,就純粹只是自我滿足的產出物而已
或許,對於創造力這種事情沒有一個人有資格評斷好壞
所以即使我認為糟透了的作品,我也不會去說它是好是壞
但是基於商業考量,所謂的「專業」就是要能夠服膺於觀眾的根本需求
做出人們願意買、願意看的作品
過於堅持自己的想法,而將市場置之腦後是絕大多數面臨困境的創作者的弊病
這同時也會造成創作者看不到自己缺點的問題,以為賣座不好就是宣傳不夠或市場環境造成的
的確,有些人畫的東西很有深度也很考究,但是不得觀眾緣
那樣的作品並不那麼適合在市場狹小的台灣以商業誌的方式出版
偶爾出版社也是會基於提供社會正向力量的考量而出個幾本這樣的作品
但是我們絕對不能以為這樣的「好東西」就應該是在市場上占大多數的
這就是理想與現實需求的差異
我們都希望市場上的東西都是很有深度的好作品
但是我們也不可否認,娛樂產業本身具有很強烈的消耗性
人們在累積龐大的精神壓力之下,往往只想看些不需要花太多大腦就可以輕鬆享受的東西
所以好萊塢電影才會立於電影工業的不墜之地
簡單易懂(人人都可理解)、煽情(可以快速發洩情緒)是常見特質
那些有深度的作品多半會流於閒情雅致時提升涵養的活動
它不會是經常性接觸的東西,但卻是各種產業的必然
(當一個市場上完全沒有深度作品時,那就是人類沈淪的時候了)
因此,我並不鼓勵一個「商業創作者」總是將目光放在他的原始創意上(這裡指的是不考慮市場的想法)
反而應該在商業與藝術中間取得平衡,甚至無法兼顧時必須以商業考量為優先才對
這也是職業漫畫家和同人誌最大的不同
我也必須澄清,商業考量並不等同於膚淺或者無意義
一個作品不管是觀眾也好、作者也罷,或者出版社,理想中都是期待它能「感動人」的
即使這是一門生意,也必然是伴隨一定程度熱情的生意
(不然能賺錢的事更多,為什麼要選擇這種薄利又辛勞的模式呢?)
今天我說這個,並不表示要大家一窩瘋未經思考就跟著開蛋塔店
而是去瞭解為什麼有人賣蛋塔賣出名聲來
最後要說的是:我們永遠不可能複製別人的成功,但是可以取法於成功
希望每位走在創作路上的人、相關人員都能獲得過程中的滿足
畢竟金錢不會是我們最大的收穫(笑)
- Aug 19 Sat 2006 22:50
在台灣畫漫畫的一些觀念問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