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先點下面的影音連結,邊聽邊看喔)


等了一個月,終於給我等到曾宇謙的小提琴獨奏會了
幸好這次颱風對北部沒有造成什麼大傷害,下午過後雨就停了
晚上可以在還算涼快的氣溫下前往國家音樂廳


自從上次聽過他和台北愛樂青年團合奏的「卡門」之後,我就很喜歡這位小朋友了
我想……是因為他演奏的專注和技巧實在令人動容吧
在我聽過的音樂會裡,那是我唯一一次聽到眼眶濕潤的經驗



今天再看到他,也不過才隔幾個月,卻覺得他長大不少,果然小孩子長得真夠快的
加上這次的曲目選得很……沈重……吧
整場聽起來不像在聽個孩子的演奏
尤其是〈Nocturne in c sharp minor, Op.20〉整個成熟淒清的韻味都出來了……
我實在想不透一個小孩子怎麼能演奏出那麼大人的音樂
他的炫技和轉音依然流暢得令人讚嘆
若要說有什麼失誤,也不過是瑕不掩瑜的小問題罷了


以下是今天聽的曲目:


H.Wieniawski:Souvenir de Moscou, Op.6
C.Saint-Saens:Sonata for Solo Violin No.3, Op.27
F.Chopin:Nocturne in c sharp minor, Op.20
F.Chopin:Nocturne in E flat major No.2, Op.9
C.Saint-Saens:Introduction and Rondo Capriccioso, Op.28


外加兩首安可曲


通常在聽演奏的時候,我很喜歡觀看演奏者的表情
我發現演奏者的感情、技巧、樂曲的成熟度和感人指數多半和他的投入成正比
當然……也是有激情過了頭而顯得音調尖銳的演出
撇去尚不成熟的青年團不談
若要說一場演奏會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什麼
大概除了音樂本身以外,就是演奏者的表情了
聽到優美的音樂、看著演奏者的投入,想要不感動、也很難
這也是我為什麼喜歡曾宇謙勝過那些大團的表演者
該說他專注的表情,是我至今看過最棒的吧
或許那種認真懇切和年幼的單純,相較於年長的演奏者
反而更讓人感受到熱情和不可限量的未來性
我也彷彿透過聆聽,同時編織著美好遠景的美夢般
那是一個令人沈醉的時刻
即使只是個小孩子,我也會有一瞬間浮現「啊……真是個好男人呢」這樣的念頭呢(笑)


大部分的人在長大之後,總和「夢想」這種東西漸行漸遠
或許是明白了付出和收穫之間的不等值、和偶爾徒勞的打擊
要想從一個大人的眼裡看見「希望」和「期待」多過於「疲憊」和「妥協」也變得困難了
怕事、怕麻煩、怕失敗、怕傷害
因為不再確信成就、幸運和才華這種捉摸不著的東西
眼神逐漸黯淡起來,表情也變得冷漠悲哀(不信的話,去看看捷運上的芸芸眾生吧)
和這樣的人在一起,也只會跟著無奈罷了……


所以,我才會特別在意工作以外的「生活」
在這個加班不足為奇的社會型態裡盡可能地避免超過八個小時工作
除非當工作的意義能大於生活之時
不過即便如此,我還是認為適度地抽離現況、改變環境是「活著」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
如果想在忙碌中保持游刃有餘的態度、柔軟的心和靈活的腦袋
一頭栽進一條道路上看不到旁邊是不行的
不論是哪方面的達人,當自己的專業領域和「人」扯上關係時
在心境上有沒有和環境相連是很重要的指標
一篇故事、一首歌、一個實用物品、一棟房子
一個居家環境、一種氛圍,甚或口中說出的每一句話
如果要令他人感到愉悅和舒適、要便利於人、要使人接收到心意
那麼,能不能去感受世界、進而以自己的方式表現出來,才是感動人的關鍵
光只有「熱愛」是不夠的,還要有足夠的感受性和多面向的接觸才行


我喜歡「辯證」
對於不經思考地接受現況、養成習慣、信為定理這種事,有時候我會滿排斥的
所以跟人討論現象對我而言是件有趣的事,我也常和NINI這樣做
交換角度,還有抓自己邏輯的毛病
前些日子我接觸到一個人,會對世上的存有感到質疑,是個思考很多的人
因為以上理由,我試著和他聊了幾句,卻發現壓根兒不行
他總在埋怨著周圍的人太過優秀、對他的打擊有多大
認為是別人的背叛造成他的不信任,覺得自己的人際關係問題是別人的算計
而不願意讓自己更優秀一點,對於現實生活消極地不在乎
質疑無關緊要的問題而不正視現況
把全副精神投注在遊戲和漫畫、小說的世界裡,好像只有那個世界不會背叛他、利用他
當我發現他完全是個沈溺在自己封閉世界的阿宅時,隔天我就把他從名單封鎖剔除了
因為這樣的人既不會給你任何關於「現實」的理解與感動,也無從付出與得到
他永遠只看著他自己


也許,在動漫遊戲上,他能夠知之甚詳、如數家珍
比起許多業界人士,他的知識要多得多
但是看不到「別人」和「環境」的人,終究只會是井底之蛙,預測不到風向
他的感動是個人的,不但無法感染他人,反而只會令人留下偏執的印象罷了


因為不想這樣,我才會在下班後去看看表演、吃吃美食
給自己安排一段閑靜,讓心能夠放空、放軟
也不要因為忙碌而忘記感動是怎麼回事、因為長大而忘記純粹是什麼東西
避免變成一個只剩下煩躁和失望、或者功利和比較的大人


大學的時候,曾有一段時間每天從早上八點上課到晚上十點,再從十一點做功課到隔天天亮
那種只剩下忙碌、成績(成就),以數字決定成就與價值的生活
讓我深深感覺到視野和生活感的狹隘
即便有數一數二的成績,我這個人好像除了「認真」以外也找不出其他形容詞地乏味了
就連同學要寫關於我的文章(作業)時也難以下筆
所以,在嚴重缺乏睡眠的生活裡,我才堅持一天一小時的練琴
(我開始學琴的時候正是最忙的時期)
在做完作業的時候熄燈,點個精油看窗外月亮是圓是弦
聽風聲、琴聲、貓叫聲,半小時後坐回電腦前趕下一個作業
能夠抽離,才會有所餘裕
即使掛著黑輪上學,還能被同學問「妳怎麼看起來很閒的樣子?」
P.S我要在這裡澄清
親愛的同學們,小木偶只是個孜孜矻矻耕耘收穫的庸才
一切的悠哉都是假象,你們只是看到我在發呆而已……


世上最空虛的努力,大概就是「跟別人競爭」了吧
如果不能看著自己的現況、重視自己真正需要和追求的東西
不讓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好、明天的自己比今天豐足的話
很容易就會敗在「人外有人」這種事情上面,然後對自己感到無力
最後也只能安慰自己「我不是沒衝勁,只是不做不一定能成功的事罷了」
永遠在旁邊觀望、叫囂、批評,而機會絕對不會降臨



 


好……再不回到原先的主題我又要沒完沒了下去了
上面貼的〈Nocturne in c sharp minor, Op.20〉是目前在YouTube上找到比較好的版本
雖然演奏者的妝實在有點教人不敢恭維
不過仔細聆聽就好,我今天聽的是比她再更細膩有力的演奏
一個14歲的孩子讓我見識到的秋風蕭瑟,真的令我眼界大開了
八月以後他就要正式赴美念書,下一回聽他演奏說不定是現在的10倍價了吧……
我很慶幸這樣才華的孩子遇到了知音資助,畢竟學音樂的路不是一般家庭擔負得起的
最近為了看表演購票不得不辦信用卡了,查詢一些表演資料才發現政府也有些培育計畫在做
希望台灣的文化教育能更提升些,音樂和藝術有更多人欣賞與支持
文教提昇的話,社會應該也會祥和點吧……


----------------------------------------------(我是補充說明的分隔線)----------------------------------------------


曾宇謙檔案


5歲開始學琴。


6歲時受邀與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於國家音樂廳合作演出協奏曲。


7歲時榮獲台北市音樂比賽第一名。


8歲時再次受邀與北市交合作演出協奏曲。


9歲時榮獲三個全國性比賽第一名:行天宮菁音獎、全國學生音樂比賽、台灣弦樂團協奏曲比賽,並受邀與台灣弦樂團於國家音樂廳合作演出協奏曲。


10歲時獲選參加文基會儲備音樂人才庫大師班。


11歲時獲威寶電信贊助旅費前往法國參加世界知名的曼紐因國際青少年小提琴大賽榮獲第三名,並受邀與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於國家音樂廳合作演出協奏曲。深受奇美文化基金會肯定破例頒發獎學金。


12歲時獲聚和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受邀於高雄舉辦首場個人獨奏會。獲行天宮資優學生長期培育獎學金。再次受邀與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於國家音樂廳合作演出協奏曲。入選文建會第三屆音樂人才庫。


 13歲時獲得美國著名的寇蒂斯音樂學院小提琴部門全數老師的讚賞與同意,首次參加便幸運考上這所非常難考的音樂學院,並計畫於今年8月前往美國費城就讀


曾多次受邀在台北、台南、高雄等地獨奏演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