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剛看完2016博客來報告的直播,裡頭討論到幾位與會人觀察到的產業現況。大家都想知道,這個生活習慣大轉變的世代,我們要怎麼找回/喚起消費者的注意力。一方面要跟自己產業同仁爭市場,一方面又得對抗強大的影音3C產業。透過這個論壇,以及我這幾年參與的各種比如廣告業、文創經紀產業、數位互動,或一些傳產的場合觀察,我發現有些普遍存在的問題,值得各行業從事者都來思考看看,是不是有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藉這篇文章來分享一下。
 

追蹤產業消息是基本,但遠遠不夠

  我在業內論壇或課程裡(參與人士都是行內人),經常碰到一個狀況是,花時間去討論、上課,結果發現內容超過80%在談早就應該知道的事。而觀眾回饋卻是正向的,這會讓我懷疑難道大部分的業內人並不知道自己行業的近況嗎?如果真是如此,那會是一個滿大的問題,這表示一個行業裡的多數人都在悶著頭做些自己根本不曉得有沒有用的努力,無視外在變化,也表示可能有太多人對自己產業的目標族群並不熟悉。

  我曾經在到任一家陌生產業前,把市面上能找到該產業的最新資料、雜誌看過一遍,先簡單補充行業知識。進公司以後發現,我的同事都沒有讀過那些資料,直到資料已經出版至少一個月後的某天,才看到資深主管開始在翻,然後自喜「你看,我到現在也是不斷在學習的。」一位資深主管竟然只是追著自己項目的產業資料一事,就能感到得意,以為這樣就算是認真學習了。殊不知這是整個行業的人,即使不是做產品線的其他部門人,都應該要知道的事才對。

  人們有時候會以為,只要能掌握自己產品的壽命和競爭對象以及新技術,就能把事情做好。這在過去製造業時代或許可行,但在瞬息萬變的未來,則是遠遠不夠的。因應將來,產業必須不斷開發新的綜合技能,比如音樂結合數位技術,出版前陣子是電子油墨與電子書、轉檔、互動設計(完全跳脫紙本技術)。可能每年原本不相干的產業間都在結合/互換概念,才能為消費者創造新奇的體驗,這絕對是過去只專注獨門技術的方式跟不上的趨勢。

  我們以前認為,一家公司只要配置好技術、研發、行銷人員,各司其職就能把商品賣出去,行銷不用知道商品的原理,工程師不用向其他人解釋編碼,只要東西做出來堪用、大打廣告,市場就會買單。但數位時代這幾年足以告訴我們,當體驗無法貼近客戶、或為客戶隨時量身打造,甚至帶領他們走向新鮮的話,是不會獲得青睞的。所以專注於自己的技術訊息已遠遠不夠,公司裡的每個職位都必須對整體世界發展有感,才會知道自己今天做的一件事,放在產品上、公司裡,甚至整個產業以至未來使用者的生活型態,會有什麼意義和影響,也才能夠為工作規劃下一步方向,並能夠和其他產業鍵結、擴大效益。
 

和別人連結的能力是新時代必備技能

  很多時候,它也是創新的關鍵。而產業內的消息,僅限於同溫層傳遞。當你接觸的人、事都是和你同一套思考邏輯、同一套知識體系,你就很難憑空創造出跳脫框架的東西。因此,多元化認識是必要的,而要達到多元化接觸世界的前提,休假是必要的。一直埋首辦公室裡,是不會看到新方向的。

  為了培養多元的眼光,在生活上就必須養成關注各種議題的習慣,比如前陣子有人整理了2016上半年的百大創新,還有現在正在華山展出的數位藝術先驅TeamLab。科技進展到什麼階段、它在各行業有什麼樣的應用,現在又有哪些主題是各行業關心的,這些雖然不會直接運用在當前的工作上,卻是我們放眼未來不可或缺的知識。


 

不論你是什麼職位,都要重視行銷力

  行銷力可以說是「和世界溝通的能力」。有很多工作的環境非常單純,比如以前的編輯只要坐在辦公室裡,花大量時間校對、聯絡作者就行了,不太需要接觸公司以外的人。那時候的網路社群就是論壇、部落格,沒有現在FB這麼發達,也還沒有那麼多素人意見領袖,名人多半是電視上看得到的那種人。公司裡除了管論壇和客服的人以外,很多職員是不和消費者接觸的,他們很可能其實不知道消費者在意什麼,只管把產品做好,公司就能賺進一定的利潤、養得起他們。但現在不一樣了,如果你不和消費者對話,你的產品可能一個也賣不出去,撒廣告也沒用。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在自己的職位上,以自己的形式和消費者溝通,而工作模式的調整是非常快速的,公司必須在發現現有機制沒效時馬上改變策略才有可能活下去。

  在我剛出社會時就體認到這點。十幾年來我的職位大部分時候不是行銷部門,但我從來沒有間斷過充實行銷上的知識。瞭解現在廣告技術到哪裡、國內又落差國外多少,你可以不用很精通,但要知道個大概。雖然在做產品這件事情上,不會反映太多我對消費者的認識,主要還是專注於技術本身,但是我在選擇產品方向時,多半能夠想像這個東西出去,消費者會不會有反應。我想這都是建立在願意不斷利用現有的資源(網路或市場觀察)和消費者互動,還有對行銷模式/效果多認識的基礎上。也因為如此,我同時瞭解國內廣告業的侷限。如果有機會選擇合作夥伴,我會知道誰能掌握更有利的技術,或者參與討論,而不是只把行銷外包,就聽任一個對產品不如我清楚、銷售能力又不夠的人來幫我賣東西。

  如果你真心希望職涯不會卡在熟悉的技術上,等著哪天突然被淘汰(想想十年前火紅的技術有多少剩下來,淘汰的速度只會愈來愈快),你希望對公司生意更敏銳、能夠提供建言的話,行銷力會是你繼續走下去的重要戰力。你必須讓自己更瞭解大眾心理和行為、要有社會學概念。
 

企業要能夠內部培養未來人力

  企業不能老是指望從外面找來新技術人才解決整個產業長久的問題,應自行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因為擁有那些新技術的人,很可能是另一個領域的專才但卻對你的事業不熟悉。常常可以在網路上看到有人分享調侃,比如一家公司要徵小編,開出條件要會攝影、剪接、企劃、有創造話題的能力、有專業客服的EQ、會影像編輯軟體、會設計,還要幫忙辦活動、出貨包裝,十八般武藝。如果請得到這樣的人,絕對不是小編的薪水,他自己都可以開一間工作室了何必給人請?

  這次論壇裡也有執行長講到,數位時代出版需要一些IT技術、還有一些製作影音宣傳的人,但這是原本出版社的編輯或工程師不會的。要挖角最新的IT人員太貴,傳統的傳播人會的剪接又跟網路動畫不一樣,動畫人員則是在遊戲業,十分傷腦筋。我想這就落入缺什麼就找什麼人來補的傳統思維。新的行銷方式需要的,既不是以前那種手繪動畫人才,也不是只要會操作軟體就好的工程師(還需要美感、有哏),怎麼樣都無法從過去的技術人員裡,找到未來堪用的人,因為本來就是不同的能力。所以很多公司徵人不是列了一堆他想得到的所有能力然後找不到人會,就是找了該領域但是不符用的技術人員,給薪不曉得該給高還是給低,又沒什麼人可以挑。

  現在的人多半都得不斷學習新技術了,舊技術會被淘汰得很快,隨時需要轉型,新技術不一定要很精通,有時候堪用就可以。更重要的可能是多種技術的綜合搭配能力,而非專精一項,這就需要訓練應用資訊的大腦靈活度。而公司需要的人才,多半也會希望對產業本身有所認識,那麼公司本身就要有自己培養適當人才的覺悟。同樣拿出版來舉例,簡單的拍攝和剪接,是美術、企劃和編輯都可以學得會的,由自己來做,對產品的特色一定是掌握得比廣告業的人清楚。雖然技術上或許無法達到專業廣告那麼精美,創意則可以訓練,內容行銷的技術門坎沒那麼高,正好也符合壓低成本的考量。公司內訓的話,半年可以培養自己人做初步的介紹影片,現在流行的直播也沒問題,不用特意去請個專業主持人來做,也不是所有需求都需要特設一個人力來做。小型宣傳活動省下來的錢,就可以拿來做整年度的大型宣傳,或者以後有經費建置一個更專業的團隊。

  變化的時代,企業很難想著用現有的人才就能應付未來。舊職業在消失,新模式不斷出現,好比十幾年前還沒有社群小編,也沒什麼人懂大數據分析,但現在卻有很多公司需要這樣的人才。甚至很多新創公司都在自己培養特殊人才,因為新創的產業更需要做沒人做過的事,既是沒人做過的,自然不可能找得到原本就會的人了。很多傳統產業還沒有這樣的體認,加上組織發展龐大,部門分工明確,需要跨界人才時,舊體制就顯得笨重難行。

  人力的培養、資源調配的靈活度、橫向溝通的能力、異業鍵結的開放性,絕對是未來企業必備的能力。不論是作為企業經營者,或規劃自己人生的小職員(現在人應該要把自己視為個體戶來經營),開始培養自己對各領域的綜合敏感度和彈性都是必須的了。即便是一個完全不相干產業的發明,都有可能和你的未來有關。

媒體刊登/關鍵評論網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產業 人才 未來
    全站熱搜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