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6066551.jpg

  今年第二季結束時,有幾家知名二手書店租金告急,紛紛在臉書上邀請讀者參與限時優惠或福袋活動,幫店裡衝衝買氣。由於我平常多少會在網路上看到這些店長們努力經營講座活動、推廣閱讀的身影,即使很少逛二手書店,仍想給他們一些支持,便邀請朋友一起去貢獻經濟了。

  書店經營困境,已是近十年來不斷被提出,以至快要沒人想討論的話題。我也不認為單憑一時同情能夠幫助他們多久。經濟活動畢竟是殘酷的,消費者終究會選擇更便宜、方便的方式購物;甚至,我們的擔憂已是不再購書,而非在哪購書的問題。營銷減少的結果,只會讓未來的出版品項更窄化、充斥更多低成本書籍,以及讓冷門好書消失而已。近年來查書時,就發現不少想看的書只在大陸出版。我常想,或許有一天,大半的書得向對岸購買了吧,連帶恐怕也得忍受難以保證的翻譯品質。

  除了書店店舖愈來愈被文具櫃佔據以外,這兩年頗多雜誌從實體改為電子版,也是基於成本考量的結果。並不是電子書變得發達了,而是這樣可以讓虧損減緩一點。書店門市關閉後,「逛書店」的樂趣愈來愈為人所不知,甚至看網路討論會發現,很多人已經對網路書店和實體書店的分別無感。由於網路書店一樣會有新書、暢銷書平台,還有針對個人興趣的推播,「找書」變得容易許多,這當然是實體書店比較難與之抗衡的地方。有買書癖的我,也是網路書店的忠實客戶,但逛實體書店仍然有些額外的收穫可以給愛書人們參考。我認為,在喜歡的領域裡有一套自己探索的習慣,終究能得到比一般人更多的收穫,今天就以逛書店作為例子。

  跟大部分人一樣,學生時代的我,幾乎不太買課外書,大多只看漫畫,簡直看到對九成作者已內建資料庫的程度。大學以後,因為興趣領域增加,閱讀量也跟著上升,加以後來在出版業待了不短的時間,有好幾年,注意每日新書成為必做的事。

bd4f3257b5354b8.jpg

  即使是產業內,除非當到主管,可以查閱自家書系的銷量報表,一般來說,普通編輯大概只會知道自己所負責書的銷售狀況,其他資訊就跟讀者一樣,只能看看書店公告的排行榜。但我個人並不太依靠報表來瞭解市場,畢竟每家公司手上的數字,也只有自家出版品的數字,看不到別家(市場整體)的情形,所以很早開始,我就在逛書店時建立自己的認知方式。對於想要養成閱讀習慣或者拓展閱讀方向的人,建議可以如此嘗試。

  書籍的經銷大致可分為一般文字書跟漫畫兩個體系,走的店面不同,雖然漫畫店也會進一點一般書,書店同樣會進一些漫畫,但「主戰場」不太一樣。漫畫的中盤很多會兼營零售(一般書比較沒有),有幾年我除了在公司用電腦看新書榜以外,幾乎每一兩天就會輪流去中盤和連鎖書店看櫃位。中盤可以直接看到反應出書量的進貨量,而連鎖書店是大宗進貨處,大概這兩個地方的書架巡一巡,久了就可以掌握到什麼書是各家出版社打賭會賣的書、印量多少。再過一陣子,看架上流動、有沒有補貨,翻翻版權頁看是不是再版,也可以知道這是一本滯銷書還是長銷書。多看幾家店,可以感覺到每家書店自己的陳列重心。如果你有逛回頭書的習慣,回頭書展正是驗證你對書市流動的認識是否準確的地方。

  當然,一本書賣不賣,只表示它受不受大眾青睞、出版社推或不推,甚至出版社在封面設計上花了多少心思,都影響著它的銷量,不見得能反應它的可讀性。想要找到切合自己需求的好書,還是得經過不斷地察看、篩選,給很多書機會,才會漸漸抓到自己的敏銳度。不過若是經常留意檯面擺設跟流動狀況,誰都能感覺到整個產業是怎麼看待市場,還有市場又是如何反應的,對於規劃自己的閱讀方向,也是頗有益處。

  有的時候,我們會疑惑某些不夠營養的書為何有大量市佔?或許是因為讀者在最初偏愛了一點點,導致出版社收到這項「暗示」,又或者是出版社基於經驗判斷,而在有限的選擇內孤注一擲的結果,讓讀者誤以為「原來大家都喜歡這一味啊」,於是跟著買進,同時壓縮了其他類型的出版機會。除非讀者有意詳細瀏覽所有櫃位,否則能注意到的書其實不多,或者展示不夠,很多書沒能被讀者看見;加以一間出版社的出版量有限,必定需要取捨,造成有限的選擇內,讀者因為接觸有限而以為自己只喜歡某些種書,久而久之,不被留意的遺珠之憾就消失在市場上了。

  一間出版社的出版量有限,必定需要取捨,造成有限的選擇內,讀者因為接觸有限而以為自己只喜歡某些種書,久而久之,不被留意的遺珠之憾就消失在市場上了。

b415517daca9c2.jpg

  臺灣的市場比較小,但出版品項卻沒有比較少。如果我們希望看到一個品類豐富的市場(好處是,當我們需要各類知識時,都可以輕易找到相應的書),如何跟商品互動都足以影響出版,市場樣貌(品項)便不全然是出版方的責任。網路書店可以把新書、暢銷書和相關書推薦給我們,但比起通通都擺在實體書架上,卻不盡然給所有書一樣被看見的機會(至少比起陳列在書架上,更容易忽略買氣低的書)。翻閱實體書能獲得的判斷資訊,固然是比較多的,這是實體書店的優勢。

  而如果讀者需要更多服務,近來,獨立書店也是一大熱門。基於深耕當地的目的,每家獨立書店都會有適配地方的選書文化,更貼近在地生活。即便進書量不比連鎖店,又因售價支持出版而以原價販售,但取而代之的是店長一對一的個人選書建議。這樣客製化服務(加上可以跟店長聊知識的收穫)只是書籍兩折左右的銅板價,仍屬划算。

  比起十幾二十年前還是連鎖書店獨霸的時候,雖然現在書市委靡,但服務卻是最好的時代。購物目標明確時,網路書店可以快速比較、下單;想隨性亂逛,有大型書店設置舒適座椅、24小時服務,不像小時候在一般書店看書太久,還會被驅趕;喜歡活動互動者,可以跟獨立書店當好朋友;想省荷包又不會選書,也有二手書店提供一整年的閱讀計畫,按季寄送量身訂製的書單;偏愛挖寶的人,還是有堆滿滿的傳統書店可以挖。可以說,各類人都能夠找到自己最適合的方式與書接觸吧。

  逛書店的時候,我總會忍不住幫忙整理排列,把錯開的同作者的書按閱讀順序擺在一起,或把值得一讀的書挪到好取的位置。有時我會想,太過廉價的東西容易不被珍惜,是否知識也是一樣的道理呢?週年慶能夠讓人徹夜排隊、幾百萬地刷卡,很大原因是高價的稀缺性所帶來的莫名優越感。對窮人也一併開放的智慧,能夠將之穿戴在身上的人,卻不如它的普及,或許這才是現代人真正缺稀的東西。想裝備自己,何妨從出門散步逛書店開始呢?

媒體刊登/關鍵評論網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書店 獨立書店 出版社
    全站熱搜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