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喜歡畫圖的人都是從單純享受那種塗塗抹抹的樂趣開始的吧
小學的時候我喜歡跟同桌的男同學玩一種遊戲
上課太無聊的關係,我們會拿出一張紙來畫連環接力(好孩子不能學喔)
遊戲規則很簡單,就是由其中一個人先畫第一格,然後輪流接著往下掰
故事會怎麼走我們誰也不知道
嗯...這的確是個滿好玩的遊戲

圖畫著畫著...長大後卻沒發現:
我們只是把注意力放在怎麼畫好一張圖而已
組社團的時候,絕大多數時間還是在畫扉頁,真正用心在編劇跟分鏡技巧上則是少之又少
很多人以為,把圖畫得很美很美、串成一篇故事就會變成「好看的漫畫」
然而實際上這麼做以後才知道:
表現薄弱的劇情畫風再美也令人難以下嚥
不論在漫畫界或同人誌界,不乏因此而淘汰的美圖作家

差不多在高二、高三的時候我開始為這個問題所擾
畫圖的人都知道,只要持續不斷地畫、嘗試新的技巧,到最後一定都能畫得很漂亮
那麼創作的盡頭在哪裡?僅止於把圖畫得很漂亮嗎?
漸漸開始覺得自己一直以來畫的不過是沒有靈魂的東西,事實上故事所需要的東西卻是那麼匱乏
大學以後我就很少畫圖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閱讀
心理學、歷史、設計理念、音樂、電影、劇本、舞台劇,還有從文學中尋找題材
學會蒐集、分析、辯證,試著去找出一部好作品的靈魂元素
為什麼我們會偶爾因為一部電影、小說或一首歌而感動萬分
在台灣卻幾乎看不到這樣的漫畫創作?
我覺得差別就在於對創作的嚴謹心態吧!

舉例來講...碧也ぴんく畫《八犬傳》時,蒐集的里見八犬傳資料就超過四十冊
包括當時的時代背景、各種版本的八犬傳、和作品描述地點的風俗民情等等
幾乎可以說所有相關的延伸資料都準備齊了,說他畫一部漫畫跟寫一篇研究論文也沒什麼兩樣
在日本,跟他一樣的漫畫家非常多
甚至我也常常看到只不過是畫一個很普通的古裝故事、故事背景也不太需要特別交代什麼的作品
作者也是準備了滿滿幾十本資料在家裡
這也是日本漫畫家經常為人稱道的地方,也就是他對專業的用心
反觀台灣的創作者,總是說「沒空」、「市場不好」點點點的理由為自己表現不如預期開脫
我知道有些創作者身兼二職時間的確不夠
不過我想說的不是有沒有時間這種個人規劃的問題,而是有沒有養成那種挑剔的態度
一次,一位朋友傳了張美圖給我~真的挺美的
而我也習慣性地詢問:這是早上還是黃昏?在沙漠還是都市?什麼時代背景?...
對方覺得我想好多,不過是一張圖嘛

其實,我是希望台灣的創作者都可以「想很多」的,因為這是目前很缺乏的訓練
把追根究底養成一種創作習慣,做出來的設定自然會愈趨成熟
太多時候,我們把創作搞得太隨性了
編故事經常會先想到一些橋段、然後才試著串連起來
如果沒有一個全盤的背景瞭解、詳細的設定,你怎麼去取捨什麼可以畫、什麼不能畫呢?
拿一張扉頁來講:
在一個用坦克車、機關槍的時代,讓主角背著武士刀合不合適?刀型是否應該修飾?
以武士刀的長度來說,用「背」的在拔刀的時候順不順利?需不需要輔助的設計?
以刀身的長度而言,刀柄的長度比例恰不恰當?最適當的劍身劍柄比例如何?
如果沒有去仔細檢閱設定的意義,很可能畫出來的東西是乍看之下很帥氣、卻不符事理的
更何況你是在說一篇故事,又怎麼會不漏洞百出呢?

有許多創作者一心沈溺在畫圖的世界裡,所以很少花時間去欣賞別種表現的技巧
我認為圖畫的表現是可以很多元的、揉合許多元素的
台灣人說故事的技巧太差,雖然市面上充斥著數不清的小說,卻講不出幾本真的有深度的
往往一個勁地描繪想像中的世界,硬是要讀者進入作者的想像
所以「開放性」的作品少之又少
如果總是拘泥於一個熟悉的環境,我們又怎麼能期望激發出不一樣的靈感來呢?
朋友常常會說~想畫個好故事,但沒有題材、或沒有靈感
往往畫到一半就放棄,因為自己都感到無趣了
如果,在畫之前廣泛蒐集資料的話,靈感很可能唾手可得不是嗎?

想要瞭解怎麼運鏡才順暢、怎麼敘事才合理
電影也是一個很好的取法對象,因為電影本身就是很濃縮的故事形態
鏡頭的快慢、音樂的配合、燈光、造型、處理人物心情的手法...加以轉化也是可以運用於紙本上
怎麼去營造氣氛、怎麼去走位,這些不管是電影也好、漫畫也好,也都有工具書可查
但實際上會去研究的創作者有幾人?
有想過電影、電視、漫畫、卡通、舞台劇、MV的運鏡有什麼相同和不同嗎?
多的還是依著自己的直覺去畫的人吧......
結果往往會是畫的人很順眼、看的人很陌生
這是因為每個人對敘事的認知心理都有所差異
而,身為創作者沒有去認識到個別的差異,並找出可以溝通的共通性的緣故

很可惜的是,這是在台灣畫漫畫的人們經常欠缺自覺的一點,甚至反駁看的人無法理解
與其一而再、再而三地討論我們的創作環境多麼艱困、讀者多麼偏心、政府多麼無能
何不先從自己的創作習慣開始反省?
試問:你對於你自己畫的東西真的夠瞭解嗎?
織夢的時候總是美麗的,而閱聽觀眾絕對不會忽視你的缺點

真的...有空多看看新的東西,對創作會有很大的幫助
不要想著看一堆漫畫、然後找出別人沒畫過的東西來畫
這終究只是限於既有的創作模式裡而已
結果經常不會是發展出新的模式,而是落為毫無變化的跟隨者、或標新立異的怪咖
為高潮而高潮、為連載而掰下去、走一步算一步的創作方式是非常青澀的
希望哪一天也可以在台灣漫畫的設定上看到病態般的用心,那我想台灣的漫畫界就離光明近一些了

你,有沒有拿放大鏡看待自己的作品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