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藝妓的來由:
  日本在數百年前早有妓館,妓館主要的服務是為一些社會上較為高階層的達官顯貴、富商闊佬歌舞助興,直到日本元祿年間(1688年~1704年),由於社會經濟的允許,上妓館的情況普遍,原本的妓館人員不足供給,妓館不得不從民間招收一些男子到妓館內男扮女裝,或是招收一些女子,充當歌舞配樂的擊鼓女郎,此後逐漸過度到清一色的女藝妓。

  江戶時代,妓館、茶屋主要流行於吉原一帶,1846年時,吉原共有9197個遊女(妓女),據說當時吉原地區的妓館、茶屋、商店、市場、劇院一天流動的銀子相當於今日一億日元左右(約當台幣兩千五百萬),藝妓中的佼佼者稱為「花魁」,除了長相重要以外,還需具備和歌、能樂、圍棋、象棋、茶道、花道、香道、繪畫、書法、話術等修養,每年吉原地區的眾多節慶活動中,最受歡迎的便是「花魁道中」,也就是花魁露臉讓一般民眾瞻仰。

二、藝妓的世界:
  進入藝妓世界的第一步是從見習修業開始,新人住在進置屋(藝妓中心),一面幫傭打雜,一面學習各種課程,一般從10歲開始,必須在五年內完成文化、禮儀、語言(京都一帶需學習京都腔、京都特有詞彙等)、裝飾、詩書、琴瑟,以至於鞠躬、斟酒等課程,十分艱辛。16歲學成,得到置屋女將(女主人)認同後賜與藝名,始可下海。下海後先當舞子(舞妓,也稱做「半玉」,是京都一帶才有的稱呼),大於25歲的,因為資深而升格為藝妓,藝妓可做到30歲,30以後仍可繼續做,但要降等。舞子與藝妓的差異可從襯在外衣的領子分辨,白色領子為舞子,升為藝妓則改為紅色外領,且菜鳥舞子口紅只能塗下半唇。

  藝妓表演時都會以音聲淒美的三弦琴(又叫三味線)伴奏著,加上有點劇情的歌聲,以及特有的井上流舞風,表演時她們的臉上是沒有任何表情的,完全依賴肢體與舞姿來表現韻味及素養。

  另外,由於藝妓傳統源遠流長,因此舞妓間的裝扮、輩份與倫理也是她們很重視的事情。藝妓所服務的對象,從一開始便是上層階級的人士,人們只能在那些豪華的酒樓和隱密的日本料亭中看到她們的身影。她們身著十三單衣,服飾極為華麗,衣服常在幾十萬至上百萬元之間,舉止優雅。由於服務對象為高層人士的關係,藝妓們平時很少露面,她們平日深居簡出,外出時乘放下帘子的人力車,步行時戴寬大的竹編草帽,將臉遮著不使人看,尤其花魁更是常人無法看見,因此藝妓一直以來都籠罩在神秘的氣氛中。

  藝妓雅而不俗之處,在於她們與娼妓有別,而且在於它的不濫,不相識的人很難接觸她們,要與藝妓接觸,大都是熟人或名士引薦,藝妓多待藝館待客,偶爾會到茶館酒樓待客。行業中規定藝妓從業期間不可結婚,必須先隱退才可結婚,以保持藝妓「純潔」形象。

    傳統意義上的藝妓,並不被人當作下流行業,人們甚至以當上藝妓為榮,許多父母會主動將女兒送進藝館學習,這不僅能表明這個家庭有較高的文化素養,而且有足夠的資金供女兒學藝,這種觀念在今日雖然已不多了,但藝妓在人們心中仍是不俗的。

三、今日的藝妓: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藝妓業大為蕭條,只是在經濟恢復後一段時間內,隨著公司公關業發展與旅遊業的旺盛而興盛了一時,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藝妓還保有幾百人,其後隨著泡沫經濟的效應、公司生意的減少,藝妓業也跟著衰微,目前京都所剩藝妓僅不過200人左右。

  如今藝妓文化維護得最為完整的地區在於京都,她們嚴然成為京都風韻維繫的家徽。京都是茶屋的集中地,京都祇園新橋是茶屋文化的發源地,京都中最有特色、且如今仍常可看見藝妓的地方,就在花見小路,入夜時分,進入巷內可在每家店門口上看見,掛著一片片寫著今日到班藝妓花名的竹片,整條街保持著如唐代的古風。

四、藝妓的聯想:
  從前,我對藝妓的了解並不多,只有一點零零碎碎的印象,談到藝妓,我直覺想到的就是她們華麗的外表,塗得厚厚一層白粉的臉頸,以及比一般傳統和服不同,脖領開得很大的和服,和繁複厚重的傳統髮型,優雅而多才情。在我蒐集資料的期間,隨著所接觸的範圍愈為深廣,於是腦海中那模糊的印象,也隨著近日的閱讀逐漸鮮明了起來。

  講到藝妓,我不禁聯想到中國古代賣藝不賣身的青樓女子,我們總可以在小說或電視、電影裡看到儀態優雅、身懷才藝的妓女,自古以來文人墨客總也與那些真性情的青樓女子有著許多紅塵情緣,就連大詩人李白,也經常可見他與那些藝妓們品酒唱詩的優雅,不知曾經在哪見過如是說法:紅塵女子多情。那些以技藝為業,風情萬種的女子,雖與武士、貴族多接觸,而那些富賈們也不惜為得美人之心而一擲千金,然而在時代鉅變下、身分體制的桎梏中,多情多藝的女子也許曾經經歷了多少江湖上的浪漫,卻終究無所依歸,當武士隨著主人征戰而與之分別兩地,或者身分差距大的富家公子不能與之結為連理。她們只能在光鮮華麗的包裝下獨守空屋,永遠等待著有心人的蒞臨,或許令人羨慕的身分背後的悲情,實是足以使人心碎的呀!

五、關於藝妓的種種爭議:
    近年來,對於女權運動的支持者認為藝妓文化是女權運動的莫大諷刺,輿論認為女性學藝一心討好男性,是古代男尊女卑的印記。我認為,像藝妓這樣的行業本是父系社會下必然的產物,我們無須因為爭取女權而欲抹殺它存在的痕跡,歷史上就因為有這樣的演變、這樣的時代背景,才有這種種豐富的時代故事,才有那麼多感人肺腑的作品呈現。日本有一位知名的小說家「宮尾登美子」,開創了所謂「宮尾文學」的輝煌成績,這背後的成因,就在於她不同於凡人的經歷。

  宮尾出生於四國的土佐,母親是一位藝妓轉行的藝人,父親則是經營該地最大的一間藝妓仲介所。從小她在這樣特殊的家庭環境下看盡人世滄桑與冷暖,長大後她為逃離這令人難以啟齒的身世背景而早早結婚,隨著丈夫遠赴中國東北,艱困過日。戰敗後回到日本,經過了離婚的陰霾與父親的逝世,她開始勇於面對那令她感到自卑的背景,在翻看了父親從事藝妓仲介期間所寫的許多日記與營業日誌之後,她以父親和母親之間刻骨銘心的愛情為本,寫下了名為《櫂》的小說,為她奪下了當年的【太宰治賞】,此後每隔幾年都有膾炙人口的作品產生。就這樣,她憑藉著兒時對藝妓世界的記憶,寫下多部靈魂告解般人情煉達的作品,讓讀者們深刻體悟到大時代之下的事理人情,若是沒有這樣應運時代而生的特殊行業,我們如今又怎麼看得到這些充滿靈性的作品呢?

  今日,我們可以將藝妓當作一種傳統特殊文化一般保存,現今的女性已經不再願意受到嚴苛的訓練以及管制,藝妓文化勢必逐漸沒落甚至消失,若這項修養文化還能持續到往後,不也具有一種示範作用嗎?也許藝妓服侍男性的氣息的確有待爭議,且已不適於提倡,但她們那獨特且紮實的表演功夫和傳統優雅的修養,都是值得後世人景仰且保存的,畢竟,日本自古以來的許多特有文化,大都是由藝妓們所承傳下來,且表現於我們眼前的。當我們想知道十三單衣、茶道、花道、傳統素養時,忙於生活的都市人畢竟不及藝妓們了解得多且深入啊!



本文原刊載日:2001.05.29,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