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用來經營跟體驗的
朋友PO的連結(見文末)可供參考,多方位接觸很重要,要把觸角伸廣一點
很多面向的東西不一定會成為你的職業,但是多瞭解可以累積眼界跟判斷力
不要囿限於自己生活的小圈圈,過數十年如一日的生活,停滯會讓我覺得跟死掉沒兩樣
.
我到書店去的時候(習慣每週到書店2、3次,頻繁的時期甚至4、5次)
除了固定幾種喜好類別的架子以外,也會掃一下檯面上還有什麼,包括完全陌生的領域
這樣看一看會發現想買的書買不完,比較煩惱沒有足夠時間去消化它們
因為職業的關係,我會順勢注意新書、進貨量/銷貨量
即使我在公司很少看經銷報告(通常是上司找我討論跟月底統計時才會看到)
這樣幾乎每天跑中盤跟書店,久了還是可以理解銷售狀況
會知道什麼書大概三天或一週完銷(等到經銷報告時你只會看到數字)
不用等主管告訴你趨勢是什麼
因為他們未必會想讓你知道,他說的也不一定客觀
如果自己有判斷的基準,就能更學會如何聽出別人話裡的意思
包括他是怎麼想到這一步的、根據是什麼,你才會知道可信度多少,盲從不會帶來任何好處


學生時代較能長期去學東西,出社會以後時間很有限,學習也會變得很昂貴
所以當本業就是「學習」的學生時,不要花太多時間在玩樂跟賺錢
你要賺的是經驗或者一個機會,以及年輕人才有的繞遠路的權利
等到工作以後盡可能延續一兩項長期經營的嗜好(好的嗜好),偶爾注意短期課程跟活動
有時候你去一個以前都沒接觸過的活動,未必能得到很多東西,甚至有可能相反
但是你可以賺到一種不同型態的體驗,它可能是一種瓣活動的模式或者某些能力的刺激
例如我之前參與過一個老實說辦得挺差的團體活動
因為主辦單位沒有把人安排好,導致最後草草了事,效果也不如預期
但因為活動中必須跟在場所有人對話,我體驗到怎樣短時間達成交談以及觀察
當你的目標改變,比如說一個計畫被迫修改方向,或者注定不會達成時
試著轉化它的價值,不要固著於原先的目的
否則只會感到挫折跟浪費時間,而不是從失敗的活動中得到什麼啟發
在那活動之前,我從來沒那麼聚精會神在10分鐘內跟一個陌生人講話過
也知道回家以後與會者不太會再有什麼交集,我們甚至幾乎不交換姓名
但就是因為這樣失去目的性,我反而可以把當下純粹視為一個「認識」的過程
不是因為這個人有什麼背景、我想從他那裡得到什麼,或找他合作之類
--我們多半認識一個人會有的前提目的
在那個時空,我們誰也不是那個掛名某公司或某身分之下的誰誰誰
我們只是一個待瞭解的陌生人,你的有色鏡片就可以被簡化
也因為從中找到新樂趣,我甚至也去跟工作人員攀談他們之所以策劃活動的用意和未來的計畫
(聽說他們要繼續辦那個失敗的活動下去,我當場意味深長地給予微笑說聲辛苦了)
也許你說不出來參與一件與工作無關的事對你有什麼實質幫助,但是累積起來總有一天會形成意義
然後等你回過頭會發現,當初不知道會在哪裡派上用場的經驗原來是可以串連的
它造就現在的你(無關乎社會地位,一種本質上的自己)


★王品老闆的哲學:http://blog.roodo.com/linco/archives/16012139.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珮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